首页 > > 25

印度為什么出不了BAT這樣的巨頭公司?

2015-04-24
来源:iDoNews

  《印度科技創業公司:你該知道的七件事》這篇文章昨日在科技媒體轉載率很高,一位叫做Jason Del Rey的作者首次到印度旅行,記錄分享了一些旅途見聞:WhatsApp無處不在,創業公司估值泡沫化,在線購物市場正在迅速發展,街頭小販不賣水,賣的是手機充電器——人們對智能手機已經形成依賴。他認為,一些印度的科技行業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近期這類唱多印度互聯網業的文章很多,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遠見卓識的互聯網觀察者們都不約而同的發現了印度這個大金礦:他們認為印度“像是五年前的中國,無數的機會等待被發掘”。

  馬衡達集團總裁、印度企業家Manoj Chugh透露,曾經有西方人問他,阿里巴巴是不是印度企業,因為西方人認為“阿里巴巴”的故事應該來自印度。

  可是,到目前為止,印度為什么沒出現BAT這樣的巨頭公司?從宏觀經濟環境,用戶基數,人才儲備,政策環境等方面來對比中國和印度的互聯網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第一、宏觀經濟層面。印度的宏觀經濟實力遠遠弱于中國。

  今天的印度,按照人均GDP計算,在全球199個被納入統計的國家中,印度只排在127位。盡管就在一個月前,印度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利預測說,2014年印度經濟增速將達到7.5%。但是即使再給印度5年時間,其人均GDP依然無法趕上中國2008年的水準。

  印度人的平均生產總值和消費水平決定了越是廉價產品在印度越受歡迎,互聯網產品利潤會相對較低,市值也不會太高。

  第二、市場規模層面。 印度市場規模遠小于中國。

  中國是一個全球少有的統一市場,中國歷史就是大一統的歷史。

  在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上,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已經追上美國,中國游戲市場的規模已經追上美國。印度經濟和中國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印度12億人口中講英語的估計僅有10%。印度紛雜的語言在移動設備上操作起來會非常糟糕。

  第三 、用戶基數層面。印度用戶基數遠小于中國。

  有觀點認為,印度互聯網用戶基數大。印度互聯網用戶約為3億,多數分析師認為,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超過5億,僅次于中國。

  但是,在印度,依然有超過3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每年還有新的1500萬勞動力大軍需要吃飯。 而據工信部網站數據顯示,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8.38億。

  第四、政策層面。中國互聯網的政策限制給了BAT崛起的機會。

  眾所周知,中國互聯網由于存在政策限制,使得Google、Facebook這樣的海外互聯網巨頭很難輕易進入中國,正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缺位,使得百度和騰訊有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而印度那些本來很弱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時刻面臨著美國互聯網巨頭的入侵,互聯網的本質是贏者通吃,當你可以直接訪問Google、YouTube、Facebook、Twitter、Amazon 這些網站,你覺得 BAT還有活路嗎?此外,印度是英語國家,特別是能夠上網的人群,更是英語為主。

  第五、互聯網精神內核層面。印度和中國相比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互聯網文化的淪陷。

  據媒體報道,印度移動互聯網項目大多是照搬美國已有的項目,接地氣的改動不多。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種說法很有趣,也非常贊同,在此拿來引用一下,“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是互聯網文化的淪陷。這樣的淪陷是全方位的,從互聯網用戶的語言偏好,到用戶的剛需,甚至用戶的職業,用戶的產品。回顧 BAT,雖然橫向和國外的巨頭對比,在一些功能上有缺陷,但他們最核心,最共通的一點就是,全都是中國互聯網特色精神,特色文化,特色產品的代表。”

  這位網友概括得非常好:只有先是中國的,才有可能變成世界的。先是世界的,就沒有中國的了。而印度恰恰就走向了這第二條路。

  第六、創業生態層面。和中國相比,印度的創業生態積累缺位。

  資料顯示,2009年中國本土之所以能夠涌現出大批移動互聯網公司,在于從1998年第一波互聯網創業浪潮開始,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就在不斷成型,這個生態中有成功的連續創業者、VC、天使投資人創業公司、成熟的互聯網大公司……而在印度,這樣的積累和生態體系和是缺位的,在這片創業荒漠上,此前只是屹立著鳳毛麟角的幾家大型IT外包服務商。

  第七、基建層面。多年來,印度基礎設施發展一直滯后。

  對于印度互聯網業來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同樣成立。

  印度獨立后一直采用政府集中管理的方式進行基礎設施開發、建設和管理,但十分低效。這導致物流成為制約電商發展的最大短板 世界經濟論壇最近一項《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在148個國家中排名第85,兩個最大的城市新德里和孟買均排名落后于北京和曼谷。

  目前印度13個主要和60個非主要港口承擔全國95%的外貿量和70%的貿易額,然而這些港口都面臨通關手續繁雜和效率低下的問題,而新項目在開工前要經歷一系列繁瑣的管理和環境許可程序,可能要花費5年時間。

  回到文章開頭,馬衡達集團總裁、印度企業家Manoj Chugh遺憾地提到,西方人認為“阿里巴巴”的故事應該來自印度。但是別忘了,阿里巴巴是超過15年的公司,才有今天的成就。中國有句老話叫“時勢造英雄”,印度要想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估計還得問天再借15年。

  作者:譚笑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