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背后

2015-07-30
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國經營網注】中國經濟的“穩”還有如下4方面深層涵義:一是相對于此前人們對經濟下行的悲觀預期,上半年的較好表現有助于預期企穩;二是在外部需求沖擊、內部結構調整等“三期疊加”的背景下,經濟已經基本到底;三是就宏觀調控政策而言,經濟出現穩態性趨勢、多項數據開始改善意味著政策效果已然顯現;四是從新常態意義上來說,波動性趨勢的減緩表明中國經濟的新舊動力正在進行“平穩交接”。

  據人民網報道,7月28日,國家發改委就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舉行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有效政策作用之下,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并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專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既有“去舊”帶來的種種隱患,也在“育新”過程中迸發出越來越多的亮點,因此“穩”在這一時期便顯得尤其珍貴。

  上半年經濟六個“穩”

  GDP增速連續兩個季度穩定在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0.5%,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全年目標的71.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繼續跑贏同期GDP增速……這樣一份中國經濟的“期中成績單”,給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帶來的直觀印象便是六個“穩”,即:增速穩、消費穩、物價穩、就業穩、農業穩、收入穩。

  李樸民說,6月份的PMI達到了50.2%,連續4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月份增長5.9%,5月份增長6.1%,6月份增長則進一步回升至6.8%,另外,6月份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速亦由負轉正,這些都表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回升勢頭良好。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經濟的“穩”還有如下4方面深層涵義:一是相對于此前人們對經濟下行的悲觀預期,上半年的較好表現有助于預期企穩;二是在外部需求沖擊、內部結構調整等“三期疊加”的背景下,經濟已經基本到底;三是就宏觀調控政策而言,經濟出現穩態性趨勢、多項數據開始改善意味著政策效果已然顯現;四是從新常態意義上來說,波動性趨勢的減緩表明中國經濟的新舊動力正在進行“平穩交接”。

  亮點突出隱患也不少

  不過,要想弄清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顯然也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經濟指標的表面。李樸民介紹,中國經濟中的“好”和“進”,主要表現在結構加快優化、新增長點加快孕育以及新增長動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如,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增速高于整體工業4.2個百分點。

  亮點突出,隱患同樣不該被遺忘。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微博)看來,盡管我國經濟企穩跡象開始顯現,結構也出現了積極調整,但仍處轉型陣痛期,企穩的基礎較薄弱。他指出,一方面,全球經濟正處于曲折而又脆弱的復蘇階段,美日歐等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通脹下降甚至通縮的局面,外部環境仍然嚴峻;另一方面,產能過剩、要素成本上升、創新不足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一定下行壓力。

  “盡管經濟趨穩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忽視經濟中的潛在風險。比如資源錯配、影子銀行、金融市場 波動等,特別是要警惕區域性風險發展為系統性風險。”權衡提醒。

  政策連續防范風險

  那么,中國經濟如何打好“下半場”呢?發改委相關人士透露,下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注重釋放有效需求,注重更好地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快改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同時更加注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措施的落地見效。

  “未來需要重點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雙強’作用,以保證短期內的平穩過渡。在中長期,則應該以市場化的改革來糾正以往的生產要素錯配問題,同時平衡好穩增長與轉方式的關系,讓實際經濟增長更趨近我們的潛在增長率。”權衡表示,眼下資本市場波動較大,要允許政府發揮好相應作用,避免相關風險的擴散和升級。

  對于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央行在不久前的一份公告中表示,下半年仍會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實現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同時,還將努力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穩定金融市場預期,繼續支持實體經濟企穩上升。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