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复旦版医院排行榜第6年:“变”与“不变”

2015-11-16
来源:健康界

  2010年3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所长领衔的团队经5年蓄势准备,发布中国首个最佳医院排行榜,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今天一切似乎归于平静,变得平淡如水,业界好像已习惯了这一年一度的“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

  果真如此吗?事实上,面对第六度“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日,许多上榜或未上榜的医院均已以一种焦灼的心情期待着他们希望的结果发生,他们将相对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排名,并更多地运用这份榜单证明自己的学科地位,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多年实践已经证明:排行评比,有利于让同行和患者了解中国医院的专科特色,有利于突出专科的国内国际声誉。

  尽管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排行榜项目是一项由独立第三方的医院管理学术机构开展的公益性项目,但每年排行榜发布前后,总有人问:今年有什么改变?其实,六年来排行榜评议标准从未改变过,如每年发放给专家的同行评议问卷不变、资料收集方法不变、统计分析方法不变、整个设计思路不变。

  今年又增加了4个临床专科

  说不变,并不是说任何内容都不变,如真是那样,排行榜也许会失去意义,没了生命力!为适应医院发展,继2012年度排行榜中增加了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专科后,参评专科从28个增至30个,本年度排行榜又增加了临床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和烧伤等4个专科,这样,参与评审的专科达到了34个,可更合理、更全面地体现医院的诊疗能力,也代表了医院临床能力的广度。

  高解春在解释为啥“增科”时说,临床检验、超声医学、核医学作为医院临床诊断性项目,以往视其为辅助部门,不为人重视。实际上,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学科与放射、病理一样,早已成为一门临床学科,对医院医疗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不可小觑。而有些学科虽然在众多医院占比不是很多,但作用和影响不小,于是我们本年度增加了烧伤科。随着医院排行榜愈来愈受到关注,许多学科,都希望成为学科建设的标杆或找到自己心目中的学科建设标杆,主动找到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希望进入排行榜评审。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需要,更要考虑公众关注、学术分科、专科医生数等条件的成熟程度,以后排行榜还会增加一些条件成熟的专科入榜。

  同行评审专家数又增加了387名

  为了客观和公正,今年评选原则和方法与往年依然相同。但也有“不同”:今年复旦版专家数据库参与评议的着名同行专家数又增加了387名,再创新高,由去年的3324名增加到3729名,其中中华医学会和医师学会改选后新增专家64人。这些专家综合考虑了全国每家医院的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关键因素后,及其慎重地投出了自己的“庄严一票”。有效回复率又创新高:从去年的61.25%上升到64.33%,这一结果,除远远领先于早就进入“排行榜常态化”的美国最佳医院评选的回复率外,也遥遥超越于2009年度复旦版排行榜首年发布时的44.24%。

  今天,“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已连续6年发布,我们有必要回顾和分享一下走过的历程。

  2010年3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首度发布中国首个最佳医院排行榜时,全国专家库专家仅1824名,2010年11月增加到2009名,2011年度达到2375名,2012年度是2570名;2013和2014年度均再创新高;专家有效回复率基本保持逐年提高的态势,2009年度至2014年度分别为44.24%、55.95%、55.54%、61.44%、61.25%和64.33%;入榜医院2009年度只有103家,以后分别为155家、180家、195家、211家;今年更是达到了534家,增长率高达153%。

  以上数据说明什么?除足以说明评审专家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外,其余丰富内涵不言自明。

  区域医疗中心:中国首个七大区医院排行榜成亮点

  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而这些本已人满为患,经排行榜推波助澜,更不利于分流患者,使这些“雪上加霜”,用现在的“主流用语”就是不利于“分级诊疗”。

  中国的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的疾病的治疗。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分为3个等级,即宝塔形结构,塔基是一级医疗机构,塔身是二级医疗机构,塔尖是三级医疗机构。原本80%的的常见病应该在塔基和塔身看病,塔尖方面的优质医疗资源应该解决20%的疑难危重患者,而现实的情况恰恰颠倒了,80%的病人都拥挤到塔尖的三级医院看病,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

  高解春说,从今年起,排行榜要“变”了!这种“变”正是高解春领衔的团队多年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增加七大区的医院排行。这也恰恰成了本年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的最大亮点。

  为了缓解这一难题,也考虑到区域性的引导作用,使更多医院进入民众和病人视野,经多年不懈努力和艰辛劳动,今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高解春团队终于推出中国首个七大区的医院排行榜:即把我国的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分别作为独立的单元,评选出各地区自己的专科声誉排名和综合实力排名。

  如何使排行榜成为引领百姓更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看病医院的标杆?为我国目前政府最想做,但又最难做的“分级诊疗”作出自己的贡献,七大区专科声誉排行榜的正式推出恰恰是实践这一“梦想”的实质性一步。

  高解春在谈到这一“亮点”时是这样描述的:排行榜尽管仍然关注学科建设金字塔尖的医院,但把这个塔尖加粗,尤其让各区域的医院和患者看到本地区的金字塔尖,有利于促进区域医院学科发展,但如以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排序前十名最佳专科的话,会造成第11名与第180名没什么区别(因为都进不了排行榜);但如进行七大区域性排名时,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假设在华北区取前五名,原来已入全国榜前十名的,由于各医院专科实力不同,可能在该地区能够入榜的仅有2家,那么,就会使原来不可能进全国榜的该区域的第3名至第5名的医院脱颖而出,因专科力量相对较强而入区域排行榜。

  高解春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区域性特色很强,在分级诊疗思路指导下,尽管谁都想到全国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专家看病,但优质医疗资源毕竟有限,各地区医疗成本资源配置也有限,所以更加应该强调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如广西的病人,不一定要到全国最好的北京等地区去看病,可以在同区域的华南地区选择一家好医院,同样能够解决问题。

  实行七大地区区域性排名后,使以往许多比较好的省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等都上了榜。改变了以往要么上全国榜,要么永远别上榜的局面,让原来在本土排名数一数二的区域性医院终于有了显山露水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老百姓就近找到自己心仪的最佳医院,同时各区域医疗中心的最佳专科,通过七大区排行榜,可有效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树立区域性学科标杆做好了前期准备,也使原来在全国排名中名落孙山的区域性最佳医院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高解春说,全国排行榜评审与七大区排行榜评审因参照不一样。实行七大地区区域性排名后,还出现了两个有趣现象。一是许多原来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默默无闻的医院,一夜之间“突然”榜上有名,名扬中华,尤其在西南、西北地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如西北区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西南区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北区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都上了区域榜,而这些医院以往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排名都很靠后,如今都排列在了七大区区域性排行榜的前列。

  二是有些某些学科拔尖的医院,虽在全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但因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专科实力有强有弱,均衡不一,因此在区域性排名时会被学科实力均衡的区域性“强势”的医院覆盖,或名落孙山或排名靠后。这种情况很多,如华中区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在全国排名中名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之前,但在区域性综合排名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排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前面了,这是因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综合实力强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个别学科在全国排名中比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强。这种现象的好处是会使那些从未在全国排名中“出现”的较佳医院,会在区域性排名中得到鼓励和激励,就如一些省人民医院尽管在全国排名中未出现,但在区域性排行榜中却“露脸”了 ;我们还发现一种现象,大多数区域(除西藏、内蒙外)的最佳医院都在区域性排行榜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这些可喜现象无疑对引导百姓就近看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说,首先七大区排行榜必须做,但怎么做大有讲究,其结果也不同。上一年度的医院专科有效提名(即评选时,去掉2个最高分后,依然还存有的提名)为211家医院,实施七大区排名评选战略后,今年猛增到有543家医院被有效提名,即东北区84家、华北区91家、华东区108家、华南区82家、华中区47家、西南区60家和西北区62家医院进榜。

  高解春对记者说,任何一个国家,最顶级的临床专科和医疗机构都分布在大城市,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却需要在质量上实现标准化,在分布上实现均衡化。患者应该在医疗服务守门人的指导下,到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如果一名普通疾病的患者到最顶级的专科去就诊,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但是,当一名患者罹患疑难重病、罕见病,需要到顶级专科就医时,排行榜就会对他有重要参考价值。

  七大区排行榜使评审工作一举深入到全国各大行政区域的角角落落,与美国医院排行榜进一步接轨,也使许多过去从未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露脸”的区域性“强者”,终于有机会在全国3000多名专家评委面前得以有效“亮相”、“近距离的直接比拼”;此举为这些区域性“强者”医院的主管者和主管部门提供了比较客观、全面的学科评价,对推动医院发展和国家倡导的分级诊疗等有重要意义。

  让“最了解情况的同行评选同行”依然是最重要原则

  6年来,随着“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愈来愈被人们所熟知并深入人心,但其公正性和客观性依然是患者、专家、公众关注的焦点。

  高解春说,让“最了解情况的专家(同行)来评选本专科的最佳医院” 依然是我们最重要原则,也是复旦版排行榜的坚实基础。为避免评审专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与评审专家适度分离,充分发挥全国专家库专家各自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作为第三方不参加专家评审和投票,只做“游戏规则制定”和计票、“执行”工作。并从一开始就与全国评选专家达成共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将对专家投票与最终评审结果进行对比,对‘两者差异过于悬殊,明显超出理解范围’的,会影响其下一年度遴选中的专家资格”。

  眼下,依然有不少人很关心排行榜究竟是如何评出来的?

  对此,罗力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用例子来说明。我们在进入实质性评议时,在已确定的3729名专家库中,每个专科按东、中、西三类地区随机抽取若干位专家作为信函调查或Email调查的对象。特定专科中专家数量不满的,按实际专家数量列入调查对象范畴。经反复斟酌,我们严格制定了科学的评定方案,如在计算特定医院的某个专科等级分SGP时,会用用严谨的方法和原则把专家提名转换为专科提名分数,专家提名第1位的,计10分:提名第2位的,计8分;提名第3位的,计7分;提名第4位的,计6分;提名第5位的,计5分。将专科提名分数相加,就得到了特定医院某个专科的等级分。假设51名神经内科专家中,有35位专家提名某医院,其中20位提名第一,6位提名第二,5位提名第三,3位提名第四,1位提名第五,则该医院神经内科专科的等级分为20x10+6x8+5x7+3x6+1x5=306。

  我们方案还规定,特定医院SCI论文得分=特定医院前一年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之和。如某医院某年发表SCI论文7篇,影响因子得分分别为12、8、3、2、1、1、1,则该院SCI论文得分为28。再如,按照100位医院名单,查询前一年各医院国家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或发明类一等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得分加10分;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或发明类二等奖的,加4分;最高可加到100分(其中 “SCI文章影响因子的总分值”等也是理所当然的硬指标)。

  希望更多规范、迎合公众需求的“医院排行榜”出炉

  2010年3月,自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向全国正式发布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以来,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等也陆续推出了不少医院排行榜,有按照医院医生科研成果、课题承担、院士人数、发表论文数量和引用数排名的,也有以医院规模、床位数、手术量、营业收入等排名的。的确,不同的评价维度、不同的评价方法结果都会有差异。如何评价哪家医院的哪个科医疗水平高?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前这类信息多靠人们口口相传,但实际医疗水平究竟如何?这确实涉及到医生、患者、医院等多种因素。

  如有的排行榜采用病史首页医疗大数据进行评估,关注的重点是临床,其目的当然也是希望它能引导大家关注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有的榜医疗安全占了很大比重,如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术后并发症等均是重要的评估指标;有的榜把患者入院多长时间能上手术、住院的花费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指标也涵盖在评估范围内。想做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临床学科评估体系的确很难,而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更难。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经常会出现医院许多客观数据会按“需要”被人为“校正”,并像模像样、滴水不漏地上报,导致客观数据不客观;还有,医院的许多规模数据如床位数、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不适宜放入评价体系,易误导医院“造大楼扩规模”。

  “怎么评”说易做难。国际上,评比“最佳”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IHQ评估法”(医疗质量控制+声誉评估法),一是“声誉评估法”。尽管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和国际Triangle研究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评定法”很值得参照,但要获得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各家医院诊疗结果,如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术后并发症等,以及死亡率校正等信息非常困难,简直不可能,即使获得也无法甄别真假,因此,采用“IHQ评估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现实。

  最后决定采用美国在最佳医院评选中,对没有医疗质量控制数据基础评定条件的专科,以“专科声誉评估法”的方式,再辅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等要素,终于制定了首个中国专科声誉排行榜和最佳医院排行榜的评选方法。

  经6年运转证明,这种理念和评审方法是正确的,也逐步得到了专家和公众的认可和推崇,并已深入人心。

  “我们希望百花齐放,希望中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关注中国医院建设,也希望有更多符合规范、适合公众需求的‘医院排行榜’出炉,让医院学科建设有标杆,百姓看病有指南。当然,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应不断完善,也更需要继续接受公众、专家的点评和指导,我们一定虚心接受,如今年正式推出的七大区排行榜,正是听取了公众、专家的意见后的结果。我们的姿态是:一年365天,我们只说一天(发布日),让大家说364天。”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如是说。

  专家、工作人员很辛苦,工作更出色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尽管评审专家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他们在全国榜评审出其所在专业的第1至第10名外,还要分别评审出七大区该专业的前5名,但出乎主办方预料的是,专家们没有怨言,更没有“消极怠工”,而是对本次七大区评审工作报以极大热情,在其知晓范围内,以一丝不苟的精神,认真、负责、公正、努力地对地区内的医院进行评审,最终产生了七大地区各专科第1至第5名的最佳排名。

  专家工作量增加了,七大区排行榜的发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是大幅度提高,仅数据统计的量就增加了3倍以上,原来2个多月的工作,今年用了整整6个月。但终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良好的执行力出色完成各阶段任务:4月20日排行榜项目启动;5月上旬以挂号信方式向专家发出邀请函和问卷;6月上旬电话联系专家,并要求专家返回调查问卷;8月中旬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 10月6日完成声誉排名;10月24日科研查询完成;10月27日完成“全国+地区排名:声誉和综合榜单工作;6月上旬开始电话联系评审专家;8月中旬结束电话联系,进入统计阶段;9至11月进入漫长的“不放心”阶段:审阅、纠错,核对;再审阅、再纠错、再核对;直至榜单正式发布。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