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學術大家傅璇琮逝世

2016-02-01
来源:香港商報

  傅璇琮

  【香港商報網訊】著名出版家,中華書局原總編輯傅璇琮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歲。傅璇琮一生致力於古籍整理出版事業,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最熟悉的要數他在中華書局時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和《全唐詩》。傅璇琮先生在古代文史研究領域著述宏富,文史兼擅,學界說起他時,紛紛用「開風氣之先」來評價他,被學界認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學者。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與同為寧波人的屠呦呦同屆

  傅璇琮1933年生於浙江寧波,他的青少年時代在寧波成長,1951年畢業於寧波中學,與諾貝爾獎得主、同為寧波人的屠呦呦同屆。傅璇琮先生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就在一個月前,2015年12月底,傅璇琮先生剛剛憑藉20世紀80年代所著的《唐代科舉與文學》獲得了第三屆思勉原創獎,傅老當時在北京電力醫院住院,未能到場領獎,他在撰寫的書面獲獎感言中勉勵后人:「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我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夠進一步開闊視野,更加廣泛地從中國社會文化的各方面來探討古典文學……我雖已為耄耋之年,仍引領以望!」

  對於唐詩等唐代文學的研究和鑒賞,傅璇琮認為中國古人創作的詩文,往往承載著特定的社會與道德功能,這既構成了作品的外部背景,實際上也規定了作品的內涵,其中的情態與美感都要在特定語境下才能得到最適當的理解與體會,中國古典文學才散發出其獨有的韻味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曉勤將傅先生的學術貢獻概括為「博通文史,考論并擅」八個字。杜曉勤認為,之前的唐代文學研究主要關注有名的大詩人,而傅先生的《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卻把目光投向不太有名的中小詩人,對他們的生平做了詳盡的考證。而在開創新的古代文學研究範式上,幾年后的《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更是功不可沒。《唐代詩人叢考》是傅璇琮的首部著作,這本書改變了國內學者研究古代文學的習慣,影響了一代學者。

  錢鍾書:精思劬學能發千古之覆

  據媒體對傅璇琮生前的采訪,傅璇琮稱在寧波讀中學時就喜歡學文學,有位呂漠野老師帶自己走上文學之路,當時自己就有文章在上海雜誌上發表。當時有位英語老師用毛筆字寫英文,用傳統的工具教授洋文,讓他記憶深刻。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圖書館里已有先進讀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了不引人注意,他特意把這本書放在工業一類書籍中翻看,這些少年經歷對他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館員應芳舟2011年1月撰文回憶,2006年,天一閣博物館啟動向海內外寧波籍名人名家徵集著作、手稿、作品的工作,立即獲得了對家鄉懷有深厚情感的傅先生的支持。在當天捐贈的書籍中,既有傅璇琮先生著作和編輯的作品,也有錢鍾書等名家簽名贈送給傅璇琮的書籍,如大家熟悉的《圍城》、《管錐編》等書,傅璇琮先生笑著稱之為:「新的善本」。

  學界人士贈送給傅璇琮先生的著作也有不少,不僅有王世襄、馮其庸、韋力這樣的名家,還有年輕一代的文史研究者。在這類贈書中,當以錢鍾書先生簽贈的三冊書籍最為珍貴。錢先生在這些贈書上均題有墨寶,分別為「璇琮先生,精思劬學,能發千古之覆,吾之畏友。拙著聊資彈射而已。錢鍾書」(《管錐編》)、「璇琮先生粲正」(《舊文四篇》)、「璇琮先生哂存。錢鍾書奉」(《圍城》)。

  人物簡介

  傅璇琮,(1933年-2016年),浙江寧波人,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后因全國院系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面導夫先路的著作,以及在古籍整理領域的重要成果,曾參加《二十四史》的點校和編輯,擔任《唐才子傳校箋》、《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以及《全宋詩》、《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提要》等大型古籍整理類總集與叢書的主編,主要著作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詩論學叢稿》、《李德裕年譜》、《唐人選唐詩新編》,合著有《河岳英靈集研究》等。

  《萬歷十五年》出版始末

  在近30年來中國的出版物中,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無疑占據著一個顯赫位置。雖然是一部史學著作,但影響力卻早已超出史學界。當時中華書局從1979年6月接稿,然后審稿、改稿,到1982年5月才出版,花了整整3年時間。傅璇琮是《萬歷十五年》的責任編輯,他曾撰文詳細回憶了該書的出版始末。

  傅璇琮在文中寫道,我在中華書局雖然做過不少編輯工作,編過不少書,但回想起來,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在中華的出版,由我經手,卻是最值得回味的。這部書稿,最初是由黃苗子與我聯繫的。1979年5月23日,黃先生給我一信,說:「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歷史教授黃仁宇,托我把他的著作《萬歷十五年》轉交中華書局,希望在國內出版。」

  書稿分3次寄來,傅璇琮當時在中華書局任古代史編輯室副主任,接到稿件后,倒是馬上通讀,并於6月16日寫了一份審稿意見。意見一開頭是作了肯定的:「萬歷十五年為公元1587年,約當明代中期偏后。這一年并無什麼突出事件,稿中記這一年事情的也極少。稿中主要寫了幾個歷史人物,即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以這幾個人為中心,敘述明朝中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情況,作者企圖從這些方面說明中國封建社會的某些特點,正是這些特點導致明朝的滅亡,而這些封建社會的固有弊病也影響后代甚至現代。因此書名雖說是萬歷十五年,實際是論述明代中期的社會情況,著眼點是較廣的。」傅先生在撰述其在上述一段評語以后,對書稿又提出幾點意見,一是「作者因為長期居住國外,受外國歷史研究的影響,因此寫作的布局與文字,和國內現在的寫法很不一樣」;二是「據序言說,作者先是用英文寫成,后來作者自己又譯成中文,但看來作者現代漢語的修養不行」,有些地方「詞不達意」。最后還是說:「鑒於作者系美籍學者,出不出此稿,可能有政治影響,因此要慎重考慮。」并提出建議,請別的同志「再審閱一遍,共同商量一下」。

  這樣,就由古代史編輯室另一副主任魏連科再審一次,他於9月22日寫出審稿意見,邀傅璇琮連名向上報告。兩人明確提出「原則上接受出版」的意見,當然認為在某些提法及文字上還須作編輯加工。當時中華書局的一位領導,批為「不宜接受」,「可與介紹人婉言退卻」。幸虧其時副總編趙守儼明確表示同意出版,而且他還提出,稿中「涉及現實問題之處,似乎在提法上并沒有什麼大問題」。正因為有這樣的表態,這部書稿終於通過了。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最初用英文寫成,后由他自己譯成中文的。原稿在遣詞造句上有不少難懂之處,因此在徵得黃苗子同意后,由傅璇琮請北大求學時同窗好友沈玉成對全書作一次全面的文字加工。

  這一本不到20萬字的書,從編輯部審稿、修改、看校樣,直至出書,竟花了3年多的時間,這當然有當時的客觀環境。今天的讀者可以從中看到那時出版社對外籍華人作者的書稿,以及書稿中一些不同尋常的表述,是有種種顧慮的。而編輯也是過分的謹慎小心,出這樣的一部書是多麼的不易。

  缺少他的當代學術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深受巴爾扎克「文化風俗史」、丹納《藝術哲學》、朗松「文學生活史」等西方理論的影響,率先將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唐代的文人生活、科舉制度及其文學創作活動、文體風格等綜合起來進行研究,通過科舉展示出唐詩的風格道路和文人心態,進而展示出唐代文學的歷史文化風貌。

  據現任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介紹,傅璇琮和王國維的次子王仲聞一起整理的《全唐詩》是大眾讀物中影響很大的一部。陳尚君尊認為「傅先生引領了唐代文史研究學術風氣的轉變」。「作為唐代文史研究的后學者,我從出道至今36年,一直從傅先生著作中得到啟發和鼓舞,也得到他許多的指點和提攜。」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撰文對傅先生的離去表示心痛,「傅先生是一位以學術為生命、以治學為樂趣的人,他的勤奮,他的認真,他的洞察力,他的細心,都堪稱我們這一代學者的模範。直到他住院不能行走,我去探望時,他竟然還在看稿子。他這一輩子,就是在看書、寫書、審閱書稿中度過的。」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石說:「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將來有誰像梁啟超做《清代學術概論》那樣,做一本當代中國的學術史,里面如果不出現傅璇琮先生的內容,至少可以說是不完整的。」

  與大多數學者不同,傅璇琮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出版社的編輯,而非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中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對此,他曾表示:「有人說編輯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這種說法我并不大同意。因為一個好的有心的編輯,在工作中所學到的有時比在學校或研究機構中要實際得多,有用得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