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力促香港經濟轉型

2016-03-17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周八駿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未來5年發展設立了專章,期間,國家將大力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產業。
 
  應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
 
  眾所周知,「知識經濟」(按:香港稱「知識型經濟」)是21世紀人類經濟發展新紀元,創新及科技產業是先鋒。香港特別行政區從第一屆政府開始,至今,朝野共識一直是香港必須由「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但是,主要由於政治因素,迄今乏善足陳。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發表的《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2015年版)(HongKongasaKnowledge-basedE-conomyAStatisticalPerspective)(2015Edition),「知識型行業」占香港GDP的比重,雖然由2009年的23.9%上升至2013年的25.0%,卻仍低於2007年的歷史高點27.2%。須知:惟「知識型行業」占GDP的比重突破50%,才是香港成功實現向「知識經濟」轉型的標誌。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主要由於第二位行政長官不作為,直至本屆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產業仍屬紙上談兵。本屆政府歷經3年努力,終於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亡羊補牢」,惟有只爭朝夕。
 
  未來5年,香港固然可以也應當依託本地科技界、尤其是幾所著名大學的科研力量,拓展相關行業,但是,毋須贅言,香港自身科研力量和市場都有限,必須放眼世界,依靠內地。
 
  根據「十三五」綱要,內地在未來5年將大力發展六大戰略新興產業——人工智能、5G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醫療、新藥物、細胞基因等生物產業,寬帶移動通信、導航衛星等空間信息智能感知產業,光伏、生物能源等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納米技術、生物合成等的高端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它們都屬於「知識型行業」。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應加強同中央有關部門和內地有關省市溝通,切實制訂未來5年香港拓展知識型行業與國家發展六大戰略新興產業相配合的規劃,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
 
  要解決兩大問題
 
  同時,特區政府還需要解決兩個大問題。
 
  一是香港企業總數的98%以上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拓展知識型行業,需要政府給以適當的融資幫助。
 
  2013年,在香港工商機構中,75.2%使用了電腦,74.8%使用了互聯網服務,卻只有26.4%有網絡存在;通過電腦網絡提交訂單的僅占14.9%,通過電腦網絡獲取訂單的僅占4.3%。不是其他多數企業不願意藉助互聯網拓展生意,而是心有餘力不足。
 
  至今,特區政府是向從事外貿及其他既有行業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幫助;未來5年需要設立專門鼓勵中小企業進行風險投資的融資幫助。并且,推動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和銀行界增加相關投資和融資。
 
  二是拓展知識型行業將會引發中小企業購併、結業和破產,相當一部分勞動者會從傳統崗位離開,特區政府需要幫助這些勞動者再就業。
 
  知識型行業需要具備高學歷和高技能的勞動力,至今,在香港15歲以上人口中,三分之一仍只有小學或初中教育程度。目前,香港總體就業狀況雖處於經濟學家所謂「充分就業」水平,但是,青少年的失業率一直明顯高於一般失業率。
 
  財政司司長在新財政年度預算中特別提出,香港必須拓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務提供者不再局限於銀行、保險公司等傳統金融機構。電訊公司、電子商貿企業和初創企業都能憑藉互聯網和移動科技提供金融服務。推廣金融科技勢必引發香港金融機構購併和裁員風潮。目前,相當多的金融業戶員是為金融服務消費者提供面對面服務。一旦普及金融科技,大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幅縮減,一人可以做過往多人的事情,被裁減的勞動力可能加入失業隊伍。尤其,不少中小型金融機構很可能在愈益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因此,特區政府在推動金融科技時須把握市場反應,注意避免觸發金融危機,引導從傳統金融業務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通過自我增值重新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
 
  最后,必須再次強調,香港不能為政治斗爭所困而耽誤前程。各大商會、大企業集團、專業界別的代表性團體必須發聲,盡力將社會焦點引向經濟轉型。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