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尋找夏日清涼”催熱避暑旅遊

2016-07-21
来源:经济日报

  炎炎夏日,避暑旅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熱點。中國旅遊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避暑城市旅遊發展報告》顯示,近50%的人將夏季的避暑度假作為出遊的一個重要動機,出遊意願很高;出遊花費預算多,消費高,40%的遊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時間較長。如今,避暑遊在旅遊市場十分走俏,山水遊、海濱遊、草原遊受到熱捧。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針對消費者的避暑需求,旅遊機構推出各色項目,為消費者制定出遊方案提供了更多便利

  日前,北京、江西、西安等地拉響高溫預警,紛紛上演“燒烤模式”,外出避暑登上熱門旅遊話題榜單,避暑遊成為旅遊市場主角。

  “眼下,內蒙古、九寨溝、青島、東北等以‘清涼’著稱的旅遊目的地,正迎來一年中最美旅遊季節,已被避暑遊群體列入出遊清單。”途牛旅遊網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消費者急劇上升的避暑納涼需求,途牛推出了“避暑勝地盤點”專題,覆蓋眾多熱門目的地,為消費者制定出遊方案提供了更多便利。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草原避暑成為新寵。“夏季草原氣溫舒適,消費者不僅能欣賞遼闊的草原風光,還可以體驗騎馬、住蒙古包等民俗風情,因此草原遊持續火熱。”途牛旅遊網相關負責人介紹,內蒙古是草原遊主要目的地,其中希拉穆仁草原、呼倫貝爾草原、烏拉蓋草原等地最熱門。

  《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避暑旅遊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旅遊研究院吳普博士表示,暑期的6億人次再加上大中小學生的放假、研學旅行等,預計避暑旅遊的消費規模將占總量的10%左右,而且這一數字今年還會增長。

  除了在國內尋找夏日清涼,很多消費者還熱衷出國避暑。每逢暑期,旅遊市場都將迎來出境遊熱潮,親子遊、購物遊均是熱門主題,應季的避暑遊也廣受歡迎。

  “隨著赴歐洲旅遊次數增多,消費者青睞的旅遊目的地逐漸從西歐轉向北歐、東歐。”這位負責人表示,北歐夏季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至20攝氏度,溫度適宜且晝長夜短,特別適合前往避暑。此外,由於地處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俄羅斯也是最佳避暑勝地之一,今年夏天遊客赴俄旅遊熱潮不減。

  避暑遊不能“靠天吃飯”

  避暑旅遊產品的設計,應在依托優質避暑景區的基礎上,注重度假景區與鄉村城鎮結合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我國避暑旅遊正處在不斷成長之中,暑假出行的人數遠遠超過春運人數的規模,夏季避暑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部分城市在收獲避暑旅遊火爆的同時,對避暑旅遊產業屬性認識不足的問題也在逐漸顯現,以為避暑旅遊是“靠天吃飯”,旅遊產品缺乏特色,存在著既有線路和產品的簡單重組、避暑的專業性無法體現等缺陷,由此造成我國避暑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深度化挖掘不足、產品缺少吸引力等,使避暑旅遊發展遇到障礙。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避暑旅遊逐漸成為夏季休閑度假的主題。但總體來看,我國避暑旅遊產業仍處在發展培育期,許多地區的避暑旅遊產品,主要依托海濱、森林、山地、濕地、峽穀、湖泊、草原、高原等氣候環境,參與性和體驗性項目較少,觀光遊覽相對單一。值得注意的是,避暑旅遊在市場上強化了目的地夏季氣候的優勢,無形中抑制了其他季節的旅遊適宜性,“負效應”調控壓力大。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普認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域旅遊的時代。無論旅遊企業,還是政府部門和旅遊目的地,都應增強避暑旅遊意識,跳出避暑旅遊,從其他角度看待,特別是旅遊部門不應僅僅將旅遊看成一個產業、一項事業,而是把旅遊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密切聯系,讓遊客在注重涼爽體驗的同時,更加注重舒適度假和文化體驗。

  “一個避暑城市要發展,要有吸引力,靠天吃飯是遠遠不夠的,遊客到你這裏來不只是圖個涼快,避暑休閑目的地還需要有鮮明的特色,要具備足夠的吸引力,擁有富有差異化的拳頭產品,來滿足更細分的遊客需求。在旅遊的整個過程中,既要強調‘避暑’功能,又不能淡化‘旅遊’這個本質特性。”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文傑說。相關人士也表示,避暑旅遊產品的設計,應在依托優質避暑景區的基礎上,注重度假景區與鄉村、城鎮結合,甚至細化到“社區”這一概念。依托“社區”,打造當地環境、建築風貌,並引導百姓開發特色住宿和餐飲項目,作為避暑旅遊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度假區的接待能力,形成一個大型開放式環境,做到由“景區”到“境區”的轉變。

  “避暑+”推動跨界融合

  避暑旅遊應全域化發展,通過對資源重新整合,形成不同特色的旅遊產品或業態

  隨著避暑旅遊的發展和市場的逐步成熟,遊客對避暑旅遊的認識也更加理性,不僅看中了“涼爽”這一特性,同時需求更加多元化。避暑是個較長期的過程,更加強調休閑。戴斌認為,在大眾旅遊時代,要著力推動“避暑+”,大力發展“避暑+研學”“避暑+度假”“避暑+康養”“避暑+裝備制造”“避暑+節慶會展”“避暑+文化創意”等,以“避暑+”充實避暑旅遊產業,把節慶會展、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引入避暑旅遊,促進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

  記者注意到,目前我國的避暑旅遊產品體系不斷豐富,大致分為六類:一是休閑觀光類;二是避暑康養類;三是休閑體驗類;四是節事活動類;五是避暑旅遊的輔助產品,如防暑降溫電器等;六是避暑旅遊裝備制造。比如,遼寧濱海城市葫蘆島以海島遊、鄉村遊、紅色之旅、紅山文化,葫蘆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元素為載體,不斷發展集裝箱賓館、沙灘帳篷、沙灘音樂節等新興業態,打造出獨具文化特色的消夏避暑旅遊特色品牌。  

 

  貴陽市市長劉剛曾表示,貴陽以“爽爽的貴陽”為品牌依托,將發展休閑旅遊度假作為主攻方向,深入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層次、品位和附加值,融合民族特色、休閑、養生功能,將貴陽打造成為具有濃鬱貴州特色的文化支撐和旅遊支撐。

  “長春從2007年就開始舉辦消夏節,如今已經形成了文化時尚、體育健身、生態休閑、鄉村旅遊及節慶等幾大特色板塊。”長春市副市長桂廣禮表示,長春發展避暑旅遊,要充分結合以電影、汽車、科教為代表的文化,還有關東民俗文化和綠色生態的農業文化,努力把長春打造成世界遊人喜歡的消夏避暑勝地。

  業內人士指出,發展避暑旅遊,應著力推進避暑旅遊產品和要素的配套開發,延伸產業鏈,提升消費水平,整合避暑旅遊目的地內的相關旅遊資源,推動多元融合。戴斌認為,避暑旅遊應全域化發展,特別是在避暑旅遊開發空間、避暑旅遊產業、避暑旅遊受眾等方面的全域化,通過對資源重新整合,在各個空間板塊上形成不同特色的避暑旅遊產品或業態。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