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海外置业可能让居民财富大量蒸发

2016-08-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初不買房,一年又白忙”的大眾焦慮伴隨著投資渠道的日益多元化,近年來,“海外置業”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熱詞,在大商場、寫字樓電梯里時常能看到海外置業的廣告。確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人出于資產配置或者移民教育等考慮,放眼全球置業海外。如今,國人的海外置業現狀究竟如何?

 
  海外置業正起步
 
  7月初,美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發布《2016美國住宅國際買家報告》,年度調查顯示2015年4月—2016年3月,中國人共在美國購置2.92萬套房產,總價值為273億美元,連續兩年成為美國住房市場最大海外買家。報告同時指出,中國買家偏愛價格相對較高的優質房源。
 
  國人在美國的房產市場里,一不小心便成為了最大的國際買家。實際上,中國居民的海外置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有著巨大的成長空間——據大公財經今年早些時候報道,在內地首家海外地產交易中心萬國置地主辦的《2016全球房產投資展望暨萬國置地全球房產投資白皮書》深度解讀會上,萬國置地投融資副總裁周雅婷表示,“中國居民海外投資趨勢正處于初步階段”,預計未來十年將有超過3萬億人民幣的海外投資需求。
 
  除了出于移民教育等考慮的海外置業,近兩年匯率市場的劇烈變化,也增加了國人海外置業的熱情。據歐洲《星島日報》報道,由于脫歐所導致的英鎊疲弱,華資垂涎英國物業。根據中國內地最大的海外地產中介平臺“居外網”的數據,英國脫歐公投后中國人購英國物業的趨勢向旺,6月底至7月咨詢購房數激增40%。
 
  購買豪宅奪眼球
 
  人們或許還依稀記得今年5月一位華裔學生在加拿大購置豪宅的新聞,除了讓人唏噓感嘆的同時,也反映出國人海外置業的另外一個特點,即頻購豪宅。
 
  據《溫哥華太陽報》報道,溫哥華格雷岬區的一幢豪宅被一位華裔“學生”以3110萬加元(約合1.57億人民幣)的高價從加拿大投資銀行的創始人皮特布朗手中買下,這一價格也創下了今年溫哥華豪宅最高成交價紀錄。
 
  像這樣的新聞,并不少見——比如據《新西蘭先驅報》報道,中國富豪以1010萬新西蘭元(約合4500萬元人民幣)將奧克蘭一座海景豪宅收入囊中,該物業位于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的富豪區帕奈爾,與該國總理約翰·基的住所位于同一條街道;再比如據《倫敦旗幟晚報》曾報道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花了8000萬英鎊(約合7.7億元人民幣)在英國倫敦買下一處豪宅,并將與俄羅斯大亨阿布當鄰居。
 
  對于高凈值人士,海外購置豪宅無可厚非,但對于普通居民而言,專家分析表示,國內居民海外置業的余款按揭,以及持續、高額的物業費用等,加之匯率的變化起伏,都有可能會讓居民財富大量蒸發。
 
  謹慎投資避風險
 
  海外置業并非穩賠不賺的買賣,國外的月亮也未必就比較圓,正所謂風險和收益成正比,危機往往潛藏在繁榮之中。正如《美國住宅國際買家報告》同樣所透露出的數據,2015年中國買家在美國購買額為286億美元,2016年降至273億美元——這也是中國買家購買額自2011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根據華文媒體報道進行統計,不難發現:近幾年,國人在海外的瘋狂置業也引發了一些國家的政策反彈。從今年3月起,美國政府開始打擊空殼公司現金買房策略;日前,加拿大溫哥華已開始向海外買家征收15%的房產轉讓稅;新加坡、墨爾本等城市也均頒布了額外的印花稅……
 
  除了政策上的收緊,匯率、稅費、養房成本等因素,也都是國人應在海外置業前應該進行通盤考慮的。澳大利亞當地媒體去年就曾報道一起因違反澳大利亞法律而造成房屋被強制出售的慘痛事例。報道稱,澳大利亞相關部門發布聲明,一名中國買家2014年在墨爾本花520萬澳元(約合2350萬元人民幣)購買的豪宅將被強制出售,此外被強制出售的還有其他6套房產,買家分別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德國。原因在于澳大利亞對外國人在澳房產購買有著嚴格規定。然而不少不符合條件的中國人都在澳大利亞房地產中介、律師或親友的“運作”下,違規購置住宅。
 
  房產購置畢竟花費不菲,套用一句話,“房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作者:石暢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