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4

草粿慶豐年——客家茶粿的前世今生

2016-11-17
来源:香港商報

今日的茶粿不一定只加入雞屎藤或鼠麴草,還會加入紫薯、番薯等,不單色彩鮮艷,而且美味可口! 葉德平圖片

  「草粿京糰要賀年,玉融風俗不同天」——陳藻《元日平江作》

  這一日,南宋京城的一桌筵席上,擺放着草粿與京糰,它們分屬南北,卻在元旦日上,給放置一起。京糰,實際模樣,今天已不可考了;然而可以推知的,這一道昔日京城節慶美食,當類似今日的「和菓子」——形狀圓呼呼的,寓意團團圓圓。而草粿,雖然歷經元明清三朝,卻一直流傳到今天,形態沒怎樣變遷,更成為了香港的非物產文化遺產。

  客家人節日慶典愛製草粿

  草粿,別名草仔粿,是一種混和了青草汁的米製品。本地客家人在節日慶典時,都愛製作草粿,有時稱之為「粄」,有時名之「茶粿」。無論是「粿」,還是「粄」,從字義上看,都是指以「米屑」製成的食物。客家人保留了它最原始稱呼與製作品,並把它發揚光大,成為本地重要的飲食文化。

  粿的歷史非常悠久,東漢時已經看到它的蹤跡。許慎《說文解字》已見「粿」字,可是當時只是解釋為「穀之善者」。而最早把「粿」與「粄」理解成米製食品的,應該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字書——《玉篇》。根據它的說法,「粄」就是「米餅」。

  加青汁製法逾千年前有記載

  現在,本客家人製作粿時,都會混入「田艾」、「雞屎藤」等青草汁。其實,這種做法並不新奇,一千五百年前已經如是。蕭梁時代的《荊楚歲時記》(成書於501-565年間)如此記載:

  三月三日,取麴汁、蜜和粉,謂之龍舌,以厭時氣。麴耳草,俗呼茸母。《宋宗詩》茸母初生認禁煙。

  農曆三月三日,人們會把麴汁、蜜,混和米粉,製作一種叫「龍舌」的食品。因為那時候的粿是像舌頭的形狀,故人們叫它做「龍舌」。而「蜜」就是糖漿,「麴」就是「鼠麴草」。「鼠麴草」的葉子形狀好像「鼠耳」,所以又叫做「鼠耳草」。《荊楚歲時記》說當時的人食用它以「厭時氣」,大概服用粿是有去除暑濕的保健作用。事實上,根據《全國中草藥匯編》說,鼠麴草的確能治療風濕腰腿痛,具有藥用價值。至今,客家人在製作茶粿時,也會用上它;而它因為長於田邊,所以客家稱呼為「田艾」。

  混入田艾雞屎藤具藥效

  除了田艾,本地客家人也愛以「雞屎藤」混和米屑製作茶粿。《全國中草藥匯編》說,「雞屎藤」別名「雞矢藤」(古代「屎」與「矢」字相通);它的性味功能是「甘、微苦,平。祛風利濕,消食化積,止咳,止痛」,能治療肝炎、腸炎、痢疾等。而且,「雞屎藤」又有一個別名,叫「解暑藤」。從其藥性功能及別名可見,「雞屎藤粿」的功能一樣是「厭時氣」——從北而南的客家人,並不能一下子就適應南方的濕熱氣候,為了應付水土不服的問題,他們就地取材,把這種南方隨手可擷的植物汁液混進米屑,製作粿子。

  中國人講求「藥食同源」,無論「鼠麴草」還是「雞屎藤」,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十分切合初到南方的客家先民。只是,沒想到眼前這種材料簡單的小食,原來承載了這般厚重的文化內涵,見證着客家人遷港的歷史。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