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互生情愫源自相互需要 自媒體出書熱

2016-11-24
来源:新华网

  近年來,“我要出書”成了很多自媒體人“功成名就”後的必經之路。出書熱的背後,自媒體人與出版商各自有怎樣“算盤”?傳統出版行業如何應對自媒體的來勢洶洶?而對寂寂無名的新人而言,試水自媒體能否成為走向“著作等身”的起點?

 
  互生情愫源自相互需要
 
  在知名自媒體人咪蒙的微博上,新書的宣傳圖被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這本名為《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的圖書,在幾個月前的預售中,曾創下1分鍾賣出1000冊、4小時賣出5萬冊的成績。時至今日,此書仍然活躍在多家圖書電商的熱賣榜上。
 
  與咪蒙一樣,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已經或正在出書。從較早的羅輯思維,到六神磊磊、深夜談吃、二更食堂等微信公號,結集出版已然是象征自媒體“江湖地位”的標志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自媒體與傳統出版行業的“情愫”,來自於互相的需要。而自媒體與出版社之間互為渠道、互為內容的合作互動,也成為新媒體環境下出版行業新景象。
 
  出版社是自媒體人出書的主要推手。據媒體報道,咪蒙與出版方的合作,正是源於出版社的主動邀請。通常,自媒體作者將文章版權代理權簽給出版社,由出版社負責編輯、設計、出版和發行。
 
  對出版社而言,成功的自媒體經曆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禮,內容上有質量和數量保證,讀者群體也相當可觀和穩定。因此,出版社可以預估圖書的出版前景,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推廣和宣傳。在現階段,故事類、勵志類等“心靈雞湯”類的內容,往往會得到出版社和讀者的青睞。
 
  從自媒體中挖掘潛在的“千裏馬”和“搖錢樹”,如今成為不少出版社的要務之一。從早期的天涯論壇,到如今的微信公號,出版商視線的轉移和變遷,也見證了自媒體的茁壯成長。而對自媒體人本身而言,出書也是得到傳統行業認可,並將自己的影響力變現的重要途徑。
 
  業內人士認為,相對於“小而精”的自媒體而言,“大而美”的傳統出版行業擁有巨大的社會分享資源,可以完成個人自媒體難以承擔的大選題策劃,並進行出版資源整合,吸收更多的優質出版資源向其聚攏。
 
  新媒體出版內容依然為王
 
  面臨新媒體時代的洶湧來襲,傳統出版行業一度被認為步履維艱。但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銷售額達624億元,同比增長12.8%。這其中的功勞,有一部分要記在自媒體出版市場空間的拓展上。
 
  如今,自媒體已悄然影響著傳統出版生態,出版社依托自媒體尋覓選題、作者資源,並以自媒體為平台,部署自身的營銷渠道。而基於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定制化圖書生產方式,以及基於“粉絲經濟”的出版模式,也在逐漸改變出版行業的面貌。出版行業的新春天,似乎並不太遙遠。
 
  而對於前赴後繼的自媒體人而言,想要被“伯樂”相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縱觀整個自媒體出版行業,真正“名利雙收”的仍是少數,成功實現商業模式轉型的幾乎為零。在“僧多粥少”的環境下,不是每個自媒體都能站上風口,也不是每個站上風口的作者都能飛起來。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說,“在自媒體迅猛發展、寫作和出版高度普及的時代,寫書的人增加的速度無疑超過了看書的人。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其中不少人只是用一些書來制造另外一些書。這需要看書人有一雙分辨良莠的明亮眼睛。”
 
  成功絕非偶然。事實上,大多數順利出書的自媒體人往往具備了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少作者在以自媒體的身份出書前,已有過出版等相關經曆。例如咪蒙在以公眾號為內容出版前,就曾有三部作品問世;“深夜談吃”的運營者韓磊此前同樣出版過五六次圖書,已經熟悉了圖書出版的流程;六神磊磊也是媒體人出身,寫作相對得心應手。
 
  拋開功利性,不單純迎合市場的口味,對自媒體人而言,這是最簡單又最難做到的程度。在“內容為王”的出版行業,好內容才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