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7

他們為何選擇中國籍?

2017-03-02
来源:香港商报

  

  流深
 
  日前,內地媒體報道,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獲計算機最高科學獎圖靈獎的姚期智,已經正式放棄美國國籍,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幾何時,許多中國人寧願忍受各種歧視和「移民監」,也要獲得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張綠卡;而獲得西方國家的國籍,在很多國人眼中也是一件值得羨慕的事。盡管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對外國國籍趨之若鶩的現象難再出現,但放棄外國籍、加入中國籍的事例仍是少有出現。更何況此次選擇中國籍的,還是兩位功成名就、蜚聲國際的著名科學家。他們帶來的震動,絲毫不亞於一次科學界的新發現。
 
  他們為何選擇中國籍?乍看起來,他們的選擇似乎出人意料,但細想則是情理之中。
 
  科學家具家國情懷
 
  雖然兩位科學家長期在海外求學,早已獲得美國國籍,其事業的高峰期也主要在國外取得。但從根本上來說,他們仍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擁有一顆最純樸的報國之心。畢竟,兩位科學家都是在中國出生,在中國接受了基礎教育,這也就注定了他們一生中無法抹去的中國認同和文化烙印。對於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和對國家的熱愛,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已經深深植入心中。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出生和成長的年代,正值中華民族先后遭遇外族侵略、兄弟鬩牆、兩岸隔絕的苦難年代。慘烈的時代背景,無數的家庭悲劇,無疑用最生動的語言向他們闡述了國家強大與統一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影響。
 
  1970年代,已在美國功成名就的楊振寧、陳省身、丘成桐等在美學者,雖然不少已經入籍美國,但還是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這種渴望報效國家、建設國家的情懷,對於今日成長在穩定與富足之中的年輕人來說,或許是難以理解的。
 
  其實,1945年就赴美讀書的楊振寧,直到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其間經歷了19年的猶豫和掙扎,說明他并非沒有回歸中國的想法。但一方面當時的中國正經歷動蕩,科研環境不佳,而當時中國極端封閉的國際環境也不利於其科研的進步。正如楊振寧在一次訪談中所解釋的,換美國護照是因為學術和工作的關系,要去各個地方旅行。盡管如此,楊振寧還是在回憶錄中提到,「父親直到臨終時都沒有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成了他終身的遺憾。但可預計的是,這些時代造成的遺憾,將隨著中國護照通行度的不斷提升而得到彌補。眼下,中國政府正大力推進中國護照在全球的無障礙化,推動中國護照含金量的不斷提高。當有朝一日,中國科學家拿著中國護照暢行世界的時候,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科學家選擇回歸中國。
 
  中國處於科技前沿
 
  人們常說,「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但科學是無國界的」。沒有哪一位對科研事業有追求的科學家,不曾渴望站在科學的最前沿。眼下,又有哪一片土地,比正處於「科研大躍進」的中國更前沿呢?去年於貴州建成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無論規模還是技術都是世界第一,未來數年的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前沿發現,很可能就始於這里;同在去年發射成功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顯示中國已在量子科學領域走在世界頂端;2013年,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說明中國在實驗物理學領域已邁入「諾貝爾獎級別」。而這些正是楊振寧、姚期智們的研究領域;毫無疑問,這些頂尖科學家將在中國的土地上,將以中國科學家的身份,繼續站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為中國乃至全人類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并不斷培養優秀的后繼人才。相較而言,許多「網絡鍵盤俠」抨擊他們只是為了「回國養老」、「衣錦還鄉」,其觀點愚蠢至極,簡直是不值一駁。
 
  當然要看到,今日中國的尖端科研成就仍是個別領域,高等教育水平不高仍是制約科研進步的最大短板。但只要中國沿著現有的道路繼續堅持開拓,未來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為他們的中國國籍而深深地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