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工商總局局長:去年全國退出138萬企業

2017-03-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网讯】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10日(星期五)15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人民日報記者:商事制度改革在過去幾年中哪些取得成效?在商事制度改革推進過程中又遇到哪些主要的問題和困難?謝謝。
 
  張茅:這個問題是我們去年一年的工作主要內容。商事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部署,也是我們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保就業的一個重要措施。主要的內容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進一步增強市場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包括“放管服”三個方面:所謂“放”,去年主要是在市場準入便利化方面,在“三證合一”,就是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基礎上,實現了“五證合一”,包括社保證和統計證,這是去年10月1日全國統一實行的。
 
  另外,在上海自貿區推進“證照分離”,就是進一步減少前置和后置審批,把一些行政審批改成承諾制、有一些取消、有一些備案。再就是推進企業名錄和簡易注銷試點工作,這是去年一年“放”的方面開展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五證合一”,對企業的便利化大家可以看得到,讓企業最多跑一次,這是浙江的經驗,減輕了企業的負擔。
 
  在“管”的方面,主要是圍繞從過去以審批為主的準入監管、審批監管轉向事中事后監管。去年年檢改年報,年報率達到88%,就是企業自主年報,高于過去年檢83%的水平,說明經過幾年的改革,企業自主報告大家還是比較習慣、比較積極的。去年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初步建成,我們系統可以把企業自主年報的信息和我們對企業隨機抽查的信息,以及企業受到處罰的不良信用記錄全部在這一張網上向社會公開。這張網的每天訪問量達到3000萬人次,數量相當大,說明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網。
 
  還有就是對企業的監管方式發生了變化。去年我們開始實施“兩隨機一公開”的檢查方式,抽查對象是隨機的,隨機搖號形成的,不低于3%的總數。檢查的人員也是隨機的,隨機抽取檢驗人員。所謂“一公開”,就是檢查結果公開、處理結果公開。大概有70%以上的市場監管工作的內容在“兩隨機一公開”當中隨機檢查完成了,改變了巡查的傳統模式,是我們市場監管工作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在監管當中還有一個聯合懲戒,各個相關部門共同利用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把一些違反信用、沒有如實年報情況的納入了經營異常名錄。去年有460萬個企業納入了這個名錄。它在各個方面,比如銀行貸款、項目投標等方面對企業進行了約束,很多企業后來糾正了自己的行為,然后主動移出,比如年報不實就改進年報,比如有一些違規地方就及時改正。另外,加強重點領域的市場監管。我在部長通道也講到公用事業,水電氣熱,也包括通信,對壟斷領域查處案件1200多件。
 
  在“服”的方面,我們重點扶持小微企業,歸納小微企業的名錄和扶持政策,支持小微企業扶持政策的落實。
 
  由于去年一年工作效果比較明顯,市場活力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增加1651萬戶,增加11%。一天新增市場主體4.5萬戶,企業550萬戶,增長24%,一天增加企業1.5萬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都講到了。其中還有一個數字,中國每千人企業的戶數,在改革以前,2013年是11戶,到去年是19戶。當然國際上現在發達國家是40-50戶。我們有一些城市,包括深圳、廣州、上海也達到了40-50戶這樣的標準。從結構上看,90%以上是民辦企業、私營企業,80%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科技、教育、軟件、互聯網這些創新企業。由于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大量產生,促進了就業。我們抽樣調查,每個企業能帶動就業7-8人,每個個體工商戶帶動2.9人,新增就業2300萬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就業不減反增,使我們穩增長特別是穩就業得到實現。另外企業的活躍度,所謂活躍度就是企業有招工、生產經營、購置設備的行為,通過大數據的監控,企業活躍度保持70%左右。
 
  最近在人代會上,有一位重慶代表團的代表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像企業活躍度這樣的數據能不能公開。我們說完全可以公開。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在我們每次向記者談到或者工商總局新聞發布會上都要進行發布的。同時,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生有死,特別是去產能、“僵尸企業”,去年全國退出的企業一共是138萬戶,每天有1.5萬家企業誕生,有3700家退出。我認為這是一個市場經濟正常的情況,在商事制度改革以前,一天產生的企業是6900家,退出的企業是2000家左右。現在新成立的企業翻了一番,退出的企業也基本上這樣的數字。基本上看,企業活動和數據還是相一致的。
 
  市場競爭的環境也不斷改善,總體社會評價還是向好。今年從大數據分析,正面評價增長4%,特別是國家企業信用信息一張網,公用企業對于限制競爭的查處,“雙隨機、一公開”這些方面,包括企業的誠信氛圍也在加強。從網絡的大數據分析,這些方面還是向好的趨勢。
 
 
  一年來存在的問題,一是協調推進得還不夠,便利化的程度還有待于提高。企業拿到營業執照,前置審批還有34項,后置審批按大類算,將近300項,所以有一些企業拿到照就可以經營了,有一些企業需要拿證,或者拿證很費勁,拿不到證也經營了,這種企業也有,這樣監管就容易出現“真空”。世界銀行對營商環境有一個評估體系,分九項指標,第一項就是企業市場主體進入市場的便利化。商事制度改革三年,每年提高6位,提高了18位,我國的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但是,我們仍然在世界189個經濟體當中處在中游位置。我們自己感覺營商環境改善了不少,但是在對比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改進余地。另外,市場監管還不到位。改革的成敗我曾經反復強調過,是否成功主要看監管。如果樹立起好的信用體系,我們改革就取得成功,否則就是失敗。現在“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這個原則還沒有完全落實。
 
  二是小微企業的環境仍然需要改善。因為小微企業生存在起步的時候,企業的經營、用工、融資等這些問題,都是今年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謝謝。
 
  贊成像打擊酒駕一樣打擊造假行為
 
  澎湃新聞記者:剛才,我注意到張局長在談到第一個問題時,提到假冒偽劣產品,這個問題也與打假有關。我的問題是,這么多年民眾的感受是假貨源源不絕,有一些地區造假甚至是公開化、規模化,您認為應該建立怎樣的長效機制才能徹底遏制假貨?還有輿論呼吁像治理酒駕一樣打假,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謝謝。
 
  張茅:假冒偽劣問題可能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比較長期困擾的問題。每一次新聞會上大家都會提到這個問題,而且每一個消費者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都對這個問題感到很頭疼、很煩惱,恨不得明天一天就天下無假,我也非常理解。工商總局作為市場監管的主要部門,我們感到這個問題確實值得高度重視。因為我國13億消費者,假冒偽劣商品對市場經濟的環境、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程度確實很多、很深。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僅假冒商標侵權商標案件去年就查處了2.8萬件,包括各個企業、各個互聯網的平臺,也對打假工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問題仍然存在。比如互聯網網購的投訴五分之一是假冒偽劣產品。針對這個問題,要繼續做好一下工作。
 
  第一,落實好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這方面已經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規,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在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即將出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包括商標法、廣告法,實際上都對假貨如何處理作出了規定。這些法律法規要真正落實好,企業要自律,政府要加強監管。
 
  第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剛才講到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把造假的企業、受到處罰的企業公示在這個系統上,使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剛才說到,很多企業在公示系統有不良記錄,他在很多方面就受到限制。最近我看到一些例子,比如出國簽證,有一些使館很重視這個系統,出國簽證拒簽,企業不知道怎么回事,后來使館告訴他,你這個企業有不良記錄,所以企業趕緊跑到工商局問怎么把這個不良記錄移出來。
 
  第三,加大懲戒力度。最近我也注意到,一些企業家像馬云提出來要加大懲戒力度,像打擊酒駕一樣打擊造假行為,我是贊成的。我認為,一個是需要嚴格監管,再一個是需要依法進行。馬云也舉了例子,覺得造假線索比較多,真正處理的比較少、比較輕。總的看,在市場環境中,不僅是造假,其他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違法成本也是比較低的。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現在由于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有一些企業反映,說你罰我錢,罰我100萬、200萬,我不在乎,但是要給我公示出去,對我的殺傷力更強。我覺得,加大懲戒力度,最終是建立信用系統,如果這個企業沒有信用了,就不是100萬、200萬的問題。最終要建立起企業自律、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系統。
 
  有兩個根本的理念,一是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現在還不完善,有的法律法規還沒有落實。二是建立信用體系。到什么時候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了,法制健全了,假貨問題才能夠大幅度地減少。我還不敢說哪天“天下無假”,現在不管是哪個國家也不敢說天下無假,這也是大家的一個愿望。只能是不斷地減少,“天下少假”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注意到一些企業是非常歡迎企業信用信心公示系統的。企業要自律,要比誰的效益好、質量好,要比誰不生產假貨、不銷售假貨。這個工作不能是紙上談兵,我們要抓好落實。我們也要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一個市場上假冒偽劣是在逐漸增加還是逐漸減少,作為衡量工作的目標。將來工商總局包括市場監管部門每年總結自己工作,向社會發布的時候,看看和大家的感受是不是一致。謝謝。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