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法國革命時代,女人流行穿什么?

2017-05-05
来源:深圳特區報

  服飾的變遷史,不僅是審美趣味,還是社會觀念的投影,對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服飾的考察,揭示了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符號象征的意義。

  曾記得,張愛玲說過,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是袖珍戲劇,而對於法國大革命時代女性服裝也同樣具有特定的時代性和政治性。曆史學者湯曉燕著的《革命與霓裳》,切入點新穎,是以“大革命時代法國女性服飾中的文化與政治”為研究對象,巧妙融合了服裝文化史、女性史和大革命史,並且彙聚了近百幅珍貴圖片,帶讀者一起領略革命與霓裳之間的精彩故事。整本書主要分三部分,講述法國18世紀大革命前夕、革命高潮時期、革命退潮時期女性服裝的嬗變,從而折射出政治變化及社會變遷,通過曆史的推進和演化,反映出不同時期的人們的審美趣味和情感曆程。

  《革命與霓裳》,湯曉燕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法國是時尚和浪漫之都,而法國服飾無疑就是時尚與優雅的代名詞。凡爾賽引領著最新的服飾風尚,宮廷貴婦梳著高聳的發飾,穿著花邊累累的長裙,顯得那么雍容華貴。然而貴族等級中的女性無節制追求奢侈,卻遭到了各個階層的攻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時尚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她用華麗的服裝來樹立自身權威,表明自己特立獨行、不任人擺布。最鮮明的例子是王後那標志性的高聳的發型。這種發型的特點是在頭發中加入大量假發,由此可以將發髻豎得極高,誇張到有時候面孔正好處在整個人的中間位置。王後的新發明很快令巴黎女性趨之如鶩,即便它們的價格貴得離譜。針對王後的揮霍無度,王後及整個王室被政治冠以奢靡和謀權的罪名。從側面說明了這個等級社會的根基搖搖欲墜,因為森嚴的等級區隔已經越來越模糊,用以區別自身與他者的手段唯有浮於表面的服飾。

  瑪麗·安托瓦內特(圖源於網絡)

  本書最大特色除了在於討論女性在日常服飾表現出來的變化趨勢,還在於特殊時期的特殊服裝。例如,革命時代女性裝男裝或者佩戴裝飾物;在革命慶典的時候,女性身穿統一服裝,這都與社會政治氣候的變化有密切關聯,呈現清晰曆史脈絡的同時,也表現出革命中的法國女性的訴求。值得佩服法國女性的是,縱然在革命嚴峻的時刻,都沒有放棄對時尚的愛好。普通的資產階級家庭仍然要去劇院看戲准備美麗的服裝,而三色徽是絕好的例證,時髦的女性以三色徽點綴自己。同時三色徽代表希望,這種符號具有審美意義,更具有政治意味,代表著愛國、統一和自由,革命的熱情通過三色徽表現出來。在各大慶典或者儀式上,女性穿白色衣裙,象征著純潔、德行和自然之美,因為與自然最契合的服裝應該是簡單而且清淡的。

  革命後,巴黎出現了一股新的女性服裝風潮。女性穿著薄如紗翼的高腰連衣裙,而在革命平息、社會待興的曆史夾縫中,一群身著半透明衣物的“絕美女人”撩動了社會脆弱的神經,但她們的出現僅是一場鬧劇,輕薄的服飾只是情感被壓抑的表達,在短暫的釋放之後,優雅、簡潔的服飾重歸人們的生活。女士用各種精致面料、精美花紋或者凸現女性曲線的款式展示自身的美麗及社會地位,很好詮釋時尚的隨心所欲和日益濃厚的“女人味”,借助外在服裝體現人們對生活態度積極樂觀、精神狀態熱情飽滿等內在東西。

  服飾的變遷史,不僅是審美趣味,還是社會觀念的投影,對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女性服飾的考察,揭示了服飾作為社會文化符號象征的意義。將曆史上不同時期人們的服飾連綴成線,仿佛進入一條通往過去與未來的時光隧道,那些已然褪色的服飾,承載的不僅是霓裳羽衣曲,更是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記憶。

  作者:張書翠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