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合作 多領域雙贏 港深攜手共迎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2020-10-14 02:50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率先開放的深圳,給香港帶來了巨大機遇。大批港商攜資北上,在深圳投資建廠,在助力深圳騰飛的同時成就自我。時至今日,香港仍是深圳最大的外資來源地,與此同時,香港也是「受益者」,成為了今天國際金融、商貿、物流、航運和專業服務中心。

 香港與深圳毗鄰,兩地政府早在2004年已建立高層的「港深合作會議」機制,多年來在經貿、文化、旅遊、青年交流等範疇建立了互惠共贏的緊密關係。過去幾年,香港和深圳合作範疇更加廣泛,包括創新科技、創意產業以及醫療等。香港與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將以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大灣區發展,特別是有關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相信港深合作不僅在過去助力兩地的崛起,在未來也是促進兩地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前店後廠」到「互利合作」

 在改革開放初期,得益於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及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深圳承接了香港的產業轉移,發展「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模式,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格局,經濟在短時間內實現飛速增長。從幾乎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從灘塗之地變成高樓林立,香港見證了深圳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巨變。而參與到其中的港人港企在助力深圳發展的同時,也迎來很多的發展商機,給自身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隨着時代的變遷,深圳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告別勞動密集型產業,走上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發展道路,港深「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也基本終結,港深合作邁入新階段。

 香港快遞貨運從業員總會常務副理事長蔡永基認為,2000年之後,隨着深圳的發展定位逐漸向創新科技中心靠攏,香港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為深圳引入創新科技人才、先進的管理經驗等,也為深圳的一批批企業發展提供了融資渠道,比如騰訊在香港成功上市。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地方,往往由創新科技產業帶動,比如三藩市和以色列等。深圳可以說是中國的「硅谷」,匯聚了全國眾多的科技人才,吸引諸多頂尖科技公司進駐。而香港和深圳之間在創科方面的合作也相當緊密。同時,深圳的管理制度、稅制、政府服務方式等也在學習香港,國際社會對此較為認同,願意到深圳投資發展。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在創科方面有着很強大的科研實力,但缺乏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土壤,而深圳在這方面則可以填補香港的不足,將相關的科研成果落地。因此,兩地的創科合作空間非常大,深圳亦願意為有志之士提供幫助,以實現他們的創科夢想,並為自身的經濟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港深融合 共享紅利

 近年來,深圳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陸續出台了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從「秒批」「零跑動」「不見面審批」到「深圳90」「營商環境20條」「四個千億」,最大限度為企業「鬆綁」,營商環境位居全國前列。而這其中不少與港人息息相關。

 2019年,外商投資法實施首日,深圳市監局向領展物流(深圳)有限公司發出全國首張港資執照。2018年,在前海率先實施港澳居民免辦《台港澳人員就業證》,此後在全國複製推廣。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讓港人更容易找到對接深圳的工作和生活軌道。

 作為改革創新的策源地和試驗田,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是港企相對集中的區域。自2015年掛牌以來,以每3天推出一項制度創新的速度,截至今年6月,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560項,在全國複製推廣50項,深圳市複製推廣165項,領跑全國自貿片區。

 以制度創新所帶來的營商環境改變也是明顯的。以前海為例,羅兵咸永道評估顯示,前海過去三年模擬營商環境排名從全球第51位持續上升至第22位。為此港企進入前海呈加速之勢。截至今年6月,前海已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2409家,註冊資本超1.3萬億元。

 港深兩地還開展了法律合作。在與香港法律合作過程中,前海推廣適用以香港為默認仲裁地的仲裁規則,制定《深圳國際仲裁院關於適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的程序指引》,首創「選擇性復裁」制度,與香港共建全球的仲裁高地。不少港商表示,他們選擇在深圳創業並加大投資力度,就是對深圳的法治環境有信心。

 為進一步方便香港青年來深創業,2014年前海港深青年夢工場成立,經過6年發展,已成為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發展的第一站。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前海港深青年夢工場累計備案孵化創業團隊446家,其中港澳台及國際備案團隊227家(香港團隊207家)。而港深連手打造的另一個平台,港深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落馬洲河套開發區也已於2019年正式動工。

 港深深度融合,使得港企能持續不斷從深圳崛起中分享紅利。深圳特區成立40年再回首,港資目前仍然是深圳外資主要來源,港資佔深圳全市實際使用外資80%左右。即便是遭遇今年的新冠疫情衝擊,港企投資仍在持續增長之中,今年1月至5月,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港資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38億元,佔比35.7%,實際利用港資10.55億美元,佔比71%。前海片區港資稅收達34.38億元,佔片區整體稅收的15.8%,港企作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經濟支柱的作用日益顯現。

 兩地優勢互補大於競爭

 金融一直是香港引以為傲的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誕生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進一步推進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力度。香港和深圳作為大灣區內核心城市,在推動區內金融開放創新大有可為。

 回顧近年港深乃至大灣區的金融創新,主要包括跨境理財通,讓廣東省9個城市和港澳特區的居民,可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中銀香港(2388)於去年率先獲批推出「大灣區開戶易」的見證開戶服務,讓港人可在香港開立內地銀行賬戶。股市互聯互通方面,繼「滬港通」後,「港深通」亦於2016年開通,雙向每日額度已擴大至開通初期的4倍。其他金融開放創新還有債券通、基金互認安排等。

 其中,「大灣區開戶易」讓港人更容易使用到大灣區的日常金融服務,只需身份證和內地手機號碼,便可以快捷開設戶口,措施深受港人歡迎。中銀香港回覆本報查詢表示,「大灣區開戶易」是中銀香港的重點惠民金融服務,客戶可將賬戶綁定內地手機電子支付應用程序,以盡享大灣區日常消費支付便利。「大灣區開戶易」服務推出以來深受香港市民的歡迎,目前於中銀香港成功開戶的人數超過10萬。

 對此,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文響應表示,跨境「理財通」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的一項創新,將有利擴大灣區內跨境金融服務的範圍,滿足兩地居民日益增長的跨境投資需求。待政策細節出台後,該行將適時推出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有人擔心,香港與深圳在金融方面會有很多競爭,但專家指,其實港深金融業更多的是互補而非競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領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法治制度,沿用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體系,而且資金可以自由進出,信息能夠自由流通等。深圳在金融領域也有其戰略定位,例如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在內地較發達,是中國的創業投資中心;而且深圳擁有全國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的優勢。香港背靠內地資本市場,深圳的優勢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得以有效延伸,並提供重要補充。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直言,香港與深圳的金融業之間,優勢互補大於直接競爭,「全球金融市場好大,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紐約、倫敦、東京,只要我們在那些地方搶部分市場份額回來,便足夠內地幾個城市去發展。因此香港與深圳之間未到競爭對手的階段,反而應該加快互補,聯手與外面的大型金融中心競爭。」

 港深可共建創科中心

 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來看,金融和科技是大灣區發展重中之重。有論者認為,香港和深圳發展進程不同,創科產業具有不同的發展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匯聚各地人才,但礙於土地供應不足,工業早已北移,致使高科技難以大規模產業化,只能發揮科研功能。深圳方面,有完備工業製造基礎和廣闊的市場應用環境,但面向國際投資者融資須依賴香港。

 對於香港和深圳在創科產業的協調合作方面,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創會會長洪文正認為,兩地合作應「取長補短」:「香港可以做研發,做原型(Prototype),完成後可交予內地作大規模生產及加工。」他表示,香港面向國際市場,人才配套完善,可孕育科研人才;而深圳則面向內地,生態圈較成熟之餘,廠房及配套也較多,因而兩地可以實施一定程度的分工。事實上,香港高等學府過去培養了不少內地知名科網企業創辦人,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培養了無人機企業大疆創新的創辦人汪滔和無人船企業珠海雲洲智能科技的創辦人成亮。香港應從事醫學科技、生物科技和電子產業等方面的研究,並且實現香港各主要高等院校之間的整合;至於深圳則可聚焦機械人、自動車、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等產業,並協助高科技產品出口至其他地區。兩地實現「強強聯合」,定可提升各自價值。

 香港和深圳的融合程度愈來愈高。深港兩地在政府協調、產業連接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

[责任编辑:劉亞寧]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