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1

全面改革與艱難落實

2015-11-19
来源:香港商報

          原題:再度重申折射艱辛 改革關鍵還看落實

  【香港商報網訊】隨著《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公開發布,在未來的各項改革方面,專家認為,《建議》中提到的各項改革思路,與十八屆三中全會一脈相承,財稅制度改革著重優化資源配置,統一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而國企改革著重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及騰出更多空間給予民企;金融改革則立足市場化,以期給予實體經濟更大支持。種種改革措施實際上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早已確定方向,時隔兩年再次重申,折射出改革的艱辛與阻力。而「十三五」改革能否見成效,關鍵還看落實。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國企改革:提升民企機遇

  在諸多改革議題中,國企改革一直是市場確定性最強、關注度最高的主題。除了《建議》以外,中國政府還同時發布的《關於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可見對國企改革的重視。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黎友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新一輪國企改革重點在於,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改革方向將從管人、管事、管資產,轉向管資本為主,改革的一大亮點是將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根據社會保險精算平衡的需要將部分國有資本(股權)劃轉至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機構持有,分紅和轉讓收益用於彌補養老等社會保險資金缺口。

  完善立法職能退出配套

  不過,國企改革作為一直以來的「硬骨頭」,要落實既定方針,需要配套措施。黎友煥認為,要落實國企改革,首先需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按照立法程序,抓緊啟動國有企業資產法有關條文的修改,為完善體制夯實法律基礎;另外,還需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大幅減少政府通過國有企業行政性配置資源事項,以及切實明確國企改制、重組過程中涉及的債權債務承接主體和責任。除此之外,還需要完善國有企業退出的相關政策,依法妥善處理勞動關系調整和社會保險關系接續等相關問題等。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將帶給民營企業更大機遇。黎友煥認為,混合所有制有四種具體形式,一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少數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可以采用國有獨資形式。二是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國有企業可保持國有絕對控股。三是涉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行業的重要國有企業可保持國有相對控股。四是國有資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會資本控股的國有企業可采取國有參股形式或者可以全部退出。這意味著,民企將可以進入更多領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難得機遇。

  財稅改革:

  優化資源配置

  《建議》指出,未來5年要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黎友煥認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內涵就是健立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科學的可持續的財政制度。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管理制度和公平統一、調節有力的稅收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在功能上要適應科學發展需要,更好地發揮財政穩定經濟、提供公共服務、調節分配、保護環境、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職能;機制上要符合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權責對等、有效制衡、運行高效、可問責、可持續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具體來說,一是完善立法。樹立法治理念,依法理財,將財政運行全面納入法制化軌道。二是明確事權。合理調整并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與支出責任,促進各級政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其能。三是改革稅制。優化稅制結構,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地方稅體系,堅持清費立稅,強化稅收籌集財政收入主渠道作用。改進稅收徵管體制。四是穩定稅賦。正確處理國家與企業、個人的分配關系,保持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合理控制稅收負擔。五是透明預算。逐步實施全面規範的預算公開制度,推進民主理財,建設陽光政府、法治政府。六是提高效率。推進科學理財和預算績效管理,健全運行機制和監督制度,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兩稅統一大勢所趨

  在長久以來的財稅改革進程中,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被屢屢提及。《建議》指出,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理順中央地方的關系,其中關鍵的一點是財權和事權相統一。不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其承擔的責任跟對應的財力要適應。中國稅務機構的分設始於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當時,由於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過低而導致中央宏觀調控能力不足,中央在財政轉移支付、平衡社會財富分配格局等方面的能力被嚴重削弱,甚至還發生過中央財政向地方財政「借錢」的無奈之舉。后來的分稅制改革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同時,兩套稅務機構職責交叉、職能不清、重复徵稅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在過去幾年,國稅、地稅合併的聲音不絕於耳。而根據2015年10月13日中央深改小組審議通過的《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發揮各自優勢,著力解決現行徵管體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被重點提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建臣認為,稅收體現國家主權,稅收權威集中於中央。即使當下國稅、地稅不會合併,兩套稅務機構的合併在未來是大勢所趨。一國的財政體制跟政治體制、中央集權政府的運作能力相關。現在有限度的財稅分權造成了貧富懸殊,地方經濟發展的鴻溝加大,弱勢群體缺乏保障。黎友煥亦表示,之所以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是由於目前中央、地方在事權、財權方面存在不明確、不匹配和不合理的問題,這不利於大市場和法律的實施,也不利用中央調控,均衡發展。在未來的財稅改革中,要根據財稅體制改革進程,結合建立健全地方稅費收入體系,厘清國稅和地稅、地稅和其他部門的稅費徵管職責劃分,著力解決國稅、地稅徵管職責交叉以及部分稅費徵管職責不清等問題。稅收體現國家主權,稅收權威集中於中央,未來國稅和地稅必將合併。另外,中國的稅種與稅率一直被詬病為過高水平,未來的財稅改革會否就此作出改變?黎友煥認為,完善稅制改革亦是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完成的工作,其的目標是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體系」。目前,「營改增」範圍仍在擴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表示,中國仍有減稅的空間,相信在未來稅制的改革會更進一步。

  「進程并不讓人滿意」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還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對於未來改革的表述都已十分完備,實際上并不需要繼續開會討論關於改革怎麼往下走的命題,而只需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既定路線便已是足夠大的進步。事實上,以財稅改革為例,《建議》中提到的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的思路與2013年底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時確立的思路可謂一脈相承。當時,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便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上述《決定》還指出了未來一段時間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而這,也正是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的主要內涵。此后,不論是2014年6月頒布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還是近日發布的《建議》,均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財稅制度改革總要求的不斷完善和落實。根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6年中國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基本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劉勝軍表示:「建立現代的財稅制度,就要實現財稅制度的現代預算民主制度,提高透明度、完善社會體系,把國有資產劃撥到保障基金,并賦予人大對於地方政府的監督和制約權;包括稅收法定。這些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時都講得非常具體,但是現在反而沒人關心了。財政部目前正在忙著處理地方債務,對於改革的熱情不高。而在減免稅費方面,從目前的情况來看,除了『營改增』之外,沒有看出改革的跡象,只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中國減稅有空間,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麼動作,也不見財政部表態」。劉勝軍坦言,近幾年來的改革進程并不讓人滿意。從此次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各個通報來看,「十三五」的《建議》畢竟只是一個規劃。如果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些規劃并不重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的執行得就不盡如人意。而且此次「十三五」規劃建議并沒有超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地方,中國所有需要做的事情都已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講得非常到位了,現在需要的只是落實。

  金融改革:

  立足扶植實體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面臨著多重挑戰。金融改革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基石。金融業要如何跟上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更好地服務於實體轉型升級與創新企業的發展?黎友煥認為,金融改革和創新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旨。要解決企業資金成本過高、財務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降低實體經濟的負債率,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和新業態產業的融資問題,并維護好居民金融資產的安全;金融改革和創新必須將風險控制放在首位,要更加注重整體設計,符合中國國情,同時要讓監管改革和創新先行;要大力發展新業態金融,注重新金融和傳統金融的結合。在經濟轉型的形勢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新思路。一是從總量擴張向成熟市場體系轉變。優化金融支持方向,避免金融「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二是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協同發展轉變。中國經濟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5年對外投資年均增速將達到10%左右,將成為净資本輸出國。金融業要以「一帶一路」戰略為重點,加快推進金融創新,同時要以創新思維來加大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的關系,在金融創新過程當中有效控制好風險。

  資本市場:

  服務創新創業

  另外,扶植創新型經濟也是金融業在形勢下的重要任務。黎友煥認為,金融業要更有效地支持創新型經濟,就必須推進新常態下貨幣政策創新,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良好的貨幣政策環境;還要做好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共同發揮合力作用;更重要的是,未來的金融業應以功能性監管為抓手,對現有監管體制進行改革和調整,尽快實現混業經營,為創新驅動經濟提供新的服務途徑,加大資本市場創新力度,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為便利的融資條件。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金融改革主要的方向是市場化。目前已有一定進展,比如利率已經放開,但是接下來IPO註冊制改革尚未落實,只要把IPO註冊制改革落實,中國的創新和創業通道才能暢通。另外,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應改革,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的一點,長久以來的分業監管體制已不適應混業經營的現狀,難以適應如今很多創新金融產品的監管。還有,中國的金融改革還需要解決好預算的軟約束和剛性兌付這兩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難題,這兩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也要打折扣。有論者稱,匯率改革是中國經濟的關鍵,但劉勝軍認為,相比來說,匯率改革并不是當務之急。中國雖然需要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但是人民幣要走向國際化,難度非常大。因為資本賬戶開放要求一個國家擁有非常完善和健康的金融體系,以及穩定的經濟,而中國經濟正處於改革開放以來最不確定的時期,此時過快開放資本賬戶無异於自殺。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