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1

礦村之子廣叔:盼夢想成真

2016-06-23
来源:香港商報

  期望評級成契機 歷史建築現新貌

  礦村之子廣叔:盼夢想成真

  【香港商報網訊】古物諮詢委員會月前將馬鞍山礦村及礦場部分建構物評為二級或三級歷史建築,讓人再關注該地的命運。其中一個關注者是68歲的黃子廣,他是馬鞍山礦村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十多年來都發「同一個夢」,夢里的礦場道路開揚,無雜草擋路;人們在礦洞內探索,看展覽;他的母校天主教聖若瑟小學成了幼兒園;天主教堂有人舉行結婚典禮,但這些原來是「春秋大夢」,要以億計的金錢來完成。他期望評級是一個契機,可能有一天會有白武士打救,令他「夢想成真」!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是第一個在村內出生的孩子

  黃子廣,大家叫他「廣叔」。他的父母祖籍陸豐,在日軍侵占大陸時走難到香港,父親本來賣豆腐,機緣下進了礦場工作,成為帶工,安排工人上班。廣叔在1948年出生,不但是礦工的第二代,也是第一個在村內出生的孩子。黃氏一家在荒涼的馬鞍山村成為開荒牛,與其他礦工一樣,過着貧困的日子。廣叔一生基本上都在馬鞍山村生活,除了年輕時出九龍做過五金、地盤,但到1983年就從沒離開過,2004年更在家旁的山地開設有機農場,自給自足。

  乘上往馬鞍山村的專線,一說要找廣叔,司機很熟悉地在半山馬鞍橋停下,指着有農場名字的寮屋,說「這里就是」。近年在養蜂的廣叔正為蜂做巢,很細心地釘制木架,四周環境寧靜,只聽見「叮、叮」的聲音,和風輕拂下,廣叔向記者訴說他此生的夢想。

  應向政府爭取成立礦山公園

  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有沙田區議員寫馬鞍山風物誌,要求土生土長的廣叔協助,廣叔自此開始關心馬鞍山的歷史,「大家傾傾,覺得應該同政府爭取成立礦山公園,但沒有聲氣,后來因興起地質公園,沙田區議會指應爭取成立地質公園,有參與的內地教授認為馬鞍山與別不同,有鐵、鎢石,有經濟價值,開礦又養活好多人,人民歷史豐富,合乎申報條件,后來我仲同村民去過立法會請願。」

  當然從現在的結果看,礦山公園不了了之。但廣叔從參與的過程中,講出了自己的夢想,「要保育礦場建築物,做好后,來一個礦洞之旅,從110洞口坐礦車入場,之后從直井坐升降機到114洞,那里地方大,可辦展覽,跟住從240洞出地面,這洞是斜坡坑洞,可裝扶手電梯。」240洞外修整好,可有小型食肆,紀念品店,讓游人游玩后有吃有買。他說,有岩石專家看過,覺得可發展到如澳洲的礦山公園,因為結構堅固,香港又不在地震帶內,很安全,但這樣發展礦洞隧道要成億元。

  讀聖若瑟小學回憶至今未忘

  除了要搞好礦場,他亦希望馬鞍山村的天主教堂建築群能重獲新生。當年很多礦工目不識丁,生活窮困,幸天主教及基督教在當地辦學、建聖堂、進行醫療及救濟,身心都獲扶持。廣叔就在天主教聖若瑟小學上學。惟天主教在當地的建築早已荒廢,記者隨廣叔踏上他小時的上學之路,往山上走的石屎路已布滿樹木的殘枝、枯葉,還有由山坡冲下的山泥,幾經艱辛才到天主堂的側門,但已上了鎖,堂內由地政總署派來的保安見有外人即表示不能進內,我們從鐵絲網往內看,堂占地不少。

  廣叔說,村內七八成的小孩都讀聖若瑟小學,美好回憶至今未忘,多年前當天主堂未圍封時,他曾聯繫一班更生人士到來除草、維修,做了兩年后因保險問題未能持續。他說,自己的願望是它們可回復原有的社會功能,「修女院做老人院,校舍辦幼稚園,聖堂可作展覽及結婚場地。」

  這段人民歷史極具教育價值

  馬鞍山村現時大約有百戶,人口約200多人,當中除了礦工后代及遺孀,亦有外來住民。廣叔指古諮會的評級不會對他們帶來效益,生活上沒有幫助,但保育方向是對的,因為馬鞍山村這地區有延續性,由一片良好水源之地吸引溫姓族人聚居,到如何回應國家在鐵方面的需求,形成礦山,吸引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安身立命,十多廿年來有穩定生活。但好多人生活得很苦,工作得不到應有報酬,居所簡陋,一個台風來就全沒有了,感到人生沒希望,於是有人飲酒、食鴉片、吸白粉、賭博來麻醉自己。「今日的年輕人跟上一代的礦工要求很不同,那年代他們的要求是腳踏實地做人,有些人是國內醫科學生、德國留學生,但時代使然,來到香港都是做礦工,沒什麼是理所當然的。」這段人民歷史,他認為極具教育價值。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