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李惠珍:永遠的13點

2016-08-15
来源:香港商报

  本地大師級的漫畫家、香港少女漫畫始祖李惠珍,在她創作的經典角色「13點」「五十大壽」之際,推出最新畫傳《珍狺13點》,既以生花妙筆畫出了個人大半生的記憶和成長足跡,更首度披露「13點」創作過程背后秘辛,同時折射出香港這座城市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變遷和進步。在《珍13點》中,李惠珍忽而化身為「13點之母」,忽而與13點合體,讀來妙趣橫生,更勾起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早已是「外婆級」的李惠珍坦言,寫作此書的本意不過是「將我自出世至今的經歷好老老實實用心畫出來猁猁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比如我將自己不懂電腦、怎麼去學的過程照畫出來,希望給后生仔一個示範、一個鼓勵,就是一個人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不知道并不羞恥,學就可以,學到了就是你的bonus,學不到那也無所謂,只要你竭盡所能。」  香港商報記者金敏華

 

  「13點兮兮」竟成靈感之源

  「13點」是上海俚語,有性格鬼馬、玩得出位,甚至無厘頭得有些瘋瘋癲癲的意思。

  「從小媽媽罵我13點」,李惠珍笑著解釋,其實「媽媽是廣東人,爸爸原籍廣東番禺,但出生在上海,他的上一代再上一代就到上海發展,兩個人在上海結婚,后來到香港,我是在香港出生的。」不過,李惠珍從不將「13點」視為負面評價,長大后更一心為之「翻案」,以母親的戲謔之語為靈感源泉,開啟了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童話旅程。某種程度上,13點不僅是其創作的角色,甚至是她自身的投射。

  1966年7月,李惠珍開始創作《13點》(Miss 13 Dot),她虛構出一個富家女「13點」,其父為發達城首富「周申銀」,家中獨女「13點」身材嬌小玲瓏卻是位膽粗粗的文青少艾,兼有犀利的時尚觸覺,活潑好動愛打抱不平,常以智取勝幫朋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如在第109集中,友人「龍鳳飄」乘搭遠洋輪船於太平洋失事,雖然獲救,但變得非常畏水;「13點」便藉故帶她去泳池,再裝作在水里抽筋要「龍鳳飄」出手相救。眼見「13點」安然無恙,「龍鳳飄」才發覺自己已經克服心魔,不再畏水了。

  這是不是有點李惠珍自己的影子呢?游泳、麻將、踩單車曾經是喜歡各種玩的李惠珍「三樣唔識的」而令她倍感「羞家」,不過她的個性是「唔激得」,反正拋開車胎又「唔會整死的」,結果終於學會。在《珍13點》里,李惠珍透露,當年全家去塔門露營,自制廁所、野外雀局以及星夜圍爐聊天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有趣經歷,或者是夫妻加助手一眾人馬凌晨四點坐大船殺到澳門的旅行故事,皆能成為下一期《13點》的題材。

 

  開創本地少女漫畫先河

  作為雙周刊的《13點》,一直至1980年初因當時TVB兒童節目主持人sunny哥哥盛情邀請李惠珍夫婦替其出版一本兒童畫報而暫告一段落,合共出版178期。據聞這一本地首套以女性為主角的少女漫畫曾創下兩日內售出7萬本的銷售奇跡。之后李惠珍受聘於星島日報,擔任美術設計并兼任報社出版的兒童漫畫雜誌工作。但這期間,仍有《13點》短篇及全版彩畫散見於各大報章及雜誌。1996年7月,正值「13點」三十而立之年,博益出版社將《13點》以合訂本形式推出,出版十集珍藏本;同年《13點》開始在《香港電視周刊》連載;2003年8月珍姐與吳興記書報社合作出版《13點》革新號、《完全13點漫畫》圖鑒,2008年應法國旅游局之邀出版《13點戀戀巴黎》畫冊。珍姐在解釋何以「后來恢復做13點」時說道,雖然好多人覺得到了五六十歲(應該)要退休了,「但是畫畫沒關系的,只要手不抖,腦子里想到什麼東西就可以畫。」專欄作家查小欣曾將《老夫子》與《13點》做過對比。她認為,《老夫子》寫實,反映一般小市民生活文化;《13點》華麗,讀者「以其亮麗斑斕的幻想世界作為生活的調劑」。

  化身「紙上時裝設計師」

  被譽為「香港少女漫畫掌門人」的李惠珍以及作為香港女生時裝天書的《13點》、那個年代的時尚icon「13點」事實上擴大了香港漫畫的頻譜、增加了香港漫畫界的多元、豐富度。有人曾統計過,從第1期《13點》至第28期為止就曾出現過1728件時裝,平均每期達62款。李惠珍更自承歷年共為13點畫了逾3000套服飾,她不諱言這方面自己是有些天賦的。

  1997年4月,由香港設計師協會主辦的《非常設計13點:李惠珍的創意》開幕,這是珍姐的首個個展,坐實了李惠珍「紙上時裝設計師」的名頭;2008年3月《13點藝術珍品展》在銅鑼灣世貿中心揭幕后,先后到將軍澳、荃灣、屯門巡展。之后「13點」更出訪多倫多、澳門、上海。2012年9月,真人大小的13點雕塑落戶尖沙咀九龍公園的「香港漫畫星光大道」;2014年11月至翌年1月,由動漫基地及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Hi!13點李惠珍漫畫作品展》作為「向大師致敬系列」第二擊隆重推出,曾經迷倒萬千少女、一度成為潮流指標的《13點》逐漸步入香港經典漫畫之列,成為香港漫畫寶庫中剛陽暴力主流之外的一筆重要資產。

  在IP資源成為影視制作公司搶手貨的今天,記者問珍姐,這些年是否曾有有心人找她洽談拍攝電影《13點》事宜,她點頭道,有的,這個人已經離開了,「隨緣吧」。雖然她認為從拍電影的角度看,《13點》故事可能未夠豐富,但她并不認同讀者只是記住了筆下人物的華服霓裳,「故事有的很多還記得」。事實上,近年由「13點」衍生的工藝品制作及跨媒體創作已經初見成效。2006年起,「13點」已有手版公仔誕生。而在「Hi!13點猁猁李惠珍漫畫作品展」上,更首次把「13點」紙上時裝制作成真正的服飾,穿在模特身上。

 

  延續「13點」不老童話

  李惠珍對時尚天生的敏感,喜歡白相,傳承自母親的一手好裁縫手藝……其實「很上海人」。珍姐不否認這一點,不過她強調,對那個年代的香港人來說,影響最大的還是「英國文化,畢竟當時英國人已經統治了120多年……」從《珍13點》里可以知道,當年珍姐偏科嚴重。唱歌有超卓表現,美術科也是數一數二,但珠算和國語拼音卻很差勁,英文也一般。問她,這方面父母給過壓力嗎?她笑答,今天的香港成績很重要,但「那個年代不太重要」,「我讀書的時候(香港)還沒有幼稚園,一開學就是一年級」,父母親把她送到蘇浙小學,「那時候我的興趣在唱歌、畫畫,總是拿獎,我喜歡古典音樂猁猁到現在也喜歡,我對音樂的好奇心很強,紹興戲,昆劇、川劇猁猁潮州話不懂,越劇好聽,我會好奇同一個劇目比如《白蛇傳》,為什麼昆劇、川劇、京劇唱出來的味道是不同的,當然對(戲曲里的)服裝也會注意」。

  《珍13點》實際上是李惠珍創造的一個關於「13點」成長史、作者個人經歷兼及香港社會足跡的趣味博物館。「內容比較個人,我想把自己如何入行,怎麼開始畫這些漫畫的過程一一畫出來,應該是另有一番風味!包括以前小孩會在街邊賽跑,還有各種叫賣聲……我所經歷的這些事情本來只是個人記憶,如果能將這些記憶畫下來一定很有趣猁猁其實每一個人的經歷如果用圖畫畫出來都會好有趣,可以看到香港社會進步和變遷的影子,看得出時代的烙印。(現在社會上)文字的自傳多的是,可是少有用畫畫出來的。」

  書里有民俗,比如「有骨落地」。珍姐講古;過去講生意,未曾談之前一定「要有骨落地先得既」意思是一定要豐盛,這餐不可以吃齋,一定要有骨頭落地,有骨頭就是有肉;有親情,比如夏日高溫酷暑下的「媽媽牌風扇」;有親身經歷的社會變遷,來自中山鄉間的姑婆用莨綢做新衫,滿街的替人寫信的檔口,媽媽帶著去看的兩個名中醫……;也有濃濃的人情世故。「現在香港人情很薄,你覺得嗎?以前鄰居之間都會互相拜年,甚至租客都會跟著房東一起搬家」;還有名曰「時間錦囊」的游戲,到萬宜水庫玩,會把鐵罐埋在那里,做上記號,第二年再去把它找出來。

  集數十年來的繪畫大成

  漫畫家楊維邦認為李惠珍這本新作「集數十年來的繪畫大成,已到了隨意拿來得心應手的境界」,珍姐則強調它風格的多變,「每一頁的風格都不同,你看這個是blue tone,這個是綠色的tone,這個很淡,這個是水彩,還有抽象、電腦繪制、手繪,這頁以灰色為主,因為講的是爸爸離開了……」說到電腦制作,李惠珍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利用電腦為「13點」著色,到了《13點戀戀巴黎》她已經會用真實布料為筆下人物設計富時代氣息的時裝。

  「這本書有些是用電腦做的,女兒也鼓勵我學,如何把原來的作品電腦化。」珍姐說起學電腦的趣事,讓人忍俊不禁。「怎麼用電腦去畫這個陰影,在太陽底下每個人都有影子嘛,如果畫出來(的人物)沒有這個影子的話就不真實。我就想辦法去找電腦書,那時還只知道photoshop7,去店里問,那些書店波士都笑我,阿嫂你out唔out?碰了一鼻子灰,我馬上想到去圖書館借本最舊的(電腦書),續借續借續借,啊,我幾醒,這些是很能代表我的性格,卒之我ok啦,做成了,看,畫出來的影子讓書中的人物看上去很真實。」她自言是「不妥協,條氣唔順,不甘心」的性格讓自己能夠堅持下來,至於電腦的各種不同功能,她「現在還在學。」說起這個「淘氣的美少女」的新作,李惠珍的第一個波士、當年的《兒童樂園》總編輯張浚華說,她描繪的不單是個人的歲月光華,還有歷史。

  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更把李惠珍當作自己「繪圖及時裝基本認知的啟蒙導師」,對於珍姐的新作,他赞道,「猶如她年輕時創立《13點》,壯年重拾畫筆延續愛美主人翁,氣質秉承初衷:漂亮、簡約、正面,就似女黑俠重出江湖,在目下社會一片戾氣狼藉,好一朵奇葩展示老好日子里的平和、細膩、歡快時光」。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