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香港粵劇傳奇 看唐滌生的創意與靈感

2016-09-12
来源:

   

      唐滌生,香港粵劇一代傳奇,其一生創作粵劇作品數以百計。作為香港著名粵劇編劇家,其在中國文學、戲曲及香港粵劇界絕對為一個异數,多少膾炙人口的名劇如《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牡丹驚夢》等至今仍上演不輟,口碑載道。近日,陳守仁教授和戴淑茵博士做客尖沙咀圖書中心,分享唐滌生的傳奇一生,從他走過的路及其作品探索其創意與靈感來源。陳守仁教授亦攜其新書《唐滌生創作傳奇》與眾見面。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香港粵劇一代傳奇
 
  上世紀20年代至上世紀30年代是現代粵劇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大量新劇目、藝人、編劇家涌現,多樣化的題材、京劇的引入、唱法的創新、男女的合班等,不管是戲曲的審美,還是粵劇歷史研究成果,均初見成效。「在經歷不少劇作家和班政家等的努力后,香港粵劇終於在1938至1959年間開花結果」,陳守仁說,「這朵花的名稱叫『唐滌生』。」
 
  唐滌生,祖籍唐家灣,出身海員家庭,1917年生於上海,1935年返鄉回到廣東中山,入讀於「私立總理故鄉紀念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唐滌生在中山參加話劇團,編寫了話劇《漁火》一劇,宣揚抗日愛國思想,大受好評。不久后,他來到香港,在堂姐唐雪卿的指引下加入了唐夫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男女劇團」,於團里任職「抄曲」,充當「開戲師爺」助手,陳守仁教授稱,「從此,唐滌生開始踏足薛家和粵劇團」。
 
  在「覺先聲」工作期間,唐滌生深得薛覺先及著名編劇家馮志芬賞識,兩人更積極鼓勵他從事編劇工作,并給予甚多指導。1938年,唐滌生寫成第一部粵劇作品《江城解語花》,從此開啟了他的編劇生涯。隨后,唐滌生苦心鑽研南海十三郎、馮志芬、謝漢扶等人的作品,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到了50年代,其編劇技巧已鋒芒漸露,成為炙手可熱的編劇家。
 
  陳教授說,1956年任劍輝與白雪仙、羅致等人成立「仙鳳鳴劇團」時,唐滌生被聘為駐團編劇,隨后撰寫了一系列改編自元代雜劇、明清傳奇的劇本,寫下了香港粵劇史上最輝煌的一章,「仙鳳鳴」也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粵劇團。他稱,「唐滌生雖并非生在香港,但他的創作生涯以香港為根據地,亦曾與幾乎所有香港紅伶、作曲家、伴奏樂師和班政家為合作夥伴,其中就包括薛覺先、馬師曾、陳錦棠等人,稱得上是香港卓越的編劇家。」
 
  由芳豔芬的《六月雪》、《洛神》,至任劍輝、白雪仙的《蝶影紅梨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再到何非凡、吳君麗的《雙仙拜月亭》、《白兔會》等,陳教授說,「這些劇目憑著曲折而合理的情節、雅俗共賞的唱詞和悅耳動聽的唱段,風靡了香港的觀眾,成為香港粵劇的經典劇目,隨著香港人移民而傳遍世界各地。同時也打造出了香港粵劇的獨特風格」。而其作品《西樓錯夢》、《牡丹亭驚夢》等,現仍為本地及內地劇團所搬演,且歷演不衰。
 
  多產的完美主義者
 
  在陳守仁眼里,唐滌生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多產的完美主義者。唐滌生一生創作超過了420個劇目,「在這400多部唐劇里,竟有71個共84次改編成電影劇本,其中25個由其親自執筆,8個由其親自導演,并參與了4部電影的演出。」
 
  1943年至1944年是唐滌生產量的第一個高潮。陳教授說,「其平均約每星期完成一個劇本。其后由1945年至1949年,他大概每兩周完成一個戲,速度仍是驚人的。」而1952年至1955年,是唐劇「質」的逐步提升。但陳教授指出,「到了1955年至1959年,唐滌生的劇作數量逐漸下降;1957年只推出7部戲」,「不過當中卻有多個成為名劇,包括《帝女花》、《紫釵記》等。1958年吳麗君的13個唐劇中,就有6個均屬唐滌生力作。」到了1959年,則是他創作最少的一年,「與他身體欠佳有關系。9月15日『唐哥』辭世,結束了這位多產的完美主義者的傳奇式創作生涯。」
 
  陳教授說,「創作過程中,唐哥廣納不同來源和性質的題材,嚴謹鋪排劇情主線和細節,因應演員的氣質和功力營造劇中人物,匠心獨運地挑選曲牌和遣詞造句,徹夜不眠地推敲修訂,因此稱他為多產的完美主義者,一點不為過。」
 
  香港中文大學戴淑茵博士亦表示,唐滌生筆下的人物更是豐富多樣,形象突出。「對女性的心理描寫,尤其細膩動人。同是風情萬種的青樓女子,《紫釵記》的霍小玉剛烈倔強,《李仙傳》的李亞仙卻是沉靜委婉,各具豐姿,絕不相混。男主角亦是眾態紛呈,有《紫釵記》李益的輕浮懦弱,《帝女花》周世的顯忠勇剛毅等,足見唐先生對人物個性的掌握,透徹且獨到。」
 
  孤獨工作者和他的十位繆斯
 
  陳教授稱,唐滌生如此豐富的創作靈感,離不開他的「九位繆斯」。「京劇及地方劇種,均是唐滌生取材的地方,而自元、明、清雜劇和傳奇則是其改編的表表者。此外,說唱、曲藝、民間故事,小說,中外戲劇,中外戲劇,中外電影,都成為其創作靈感的思路來源,他也會翻炒自己的舊作,亦非常精彩。」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第10位繆斯,陳教授說,「對唐氏創作更深受啟發也許是他既曾經被戰亂、生離死別有所洗禮,而又在戰后的香港享受到高程度的創作自由。」他坦言,「其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曾經因稅問題入獄、曾因粵劇不景氣時所帶來的經濟壓力等,所經歷的波折使其對人生的體驗頗深,於他的劇本也好,文章也好,很多精辟的話均是他對人生的體會。」戴淑茵博士亦稱,「唐滌生也會在創作中藉助一些不可以發生的事或不真實的事去表達他心目中所想,如《牡丹亭》中,利用鬼神的角色表達他心目中對自由戀愛和婚姻的追求。而對於傳統社會封建制度的控訴,也在其劇本里面多為出現。」
 
  然而,在陳教授眼里,在唐滌生輝煌的創作成績背后,其實為一位孤獨的工作者。他說,「唐滌生身處於1950年代香港粵劇的艱難歲月,即使時刻被『趕工』、『賺錢』的陰影籠罩著,或盛情難卻,或恐怕是維持生活。但他卻始終堅守崗位,用心專研古典戲曲,努力閱覽各種題材,誠心觀察和欣賞演員的藝術成長,嚴謹創作。同時也亦豐富了演出的媒體,如舞蹈片、燈光效果、道具服飾的創新、音樂的革新等,積極地為后世創造一批文獻的粵劇和電影作品,并把香港粵劇從娛樂方式推上藝術事業的軌道。他的空前成就是史無前例的。」
 
  陳教授亦坦言,在今天的香港,當學術圈以科研、商學等主導下,當崇洋風仍炙熱的情况下,戲曲被視為盛事的點綴,學者、藝人被邊緣化,劇場的發展四面楚歌。於是,作為粵劇多年的研究學者,陳守仁教授經過多年的資料收集及訪問,著成此次新書,書中收集了唐氏對粵劇及各有關方面的語錄達117條,用唐氏自己的話語來交代其人其事的意圖。「希望以此書向唐滌生及香港粵劇致敬」,他說,「2017年是唐滌生誕生100周年,重構其傳奇式的創作生涯,以及回顧過去香港粵劇的發展,足以令我們肯定唐氏的貢獻,也希望能有更多學者、粵劇人為當下粵劇的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