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2

繞遊蜿蜒堤壩 恍如踏龍而行 河背水塘綠野明珠 景美易行

2017-04-20
来源:香港商報

  河背水塘,是容量小的灌溉水塘,但它有如明珠般迷人,蜿蜒的堤壩,恍若盤踞的游龍;塘中小島樹木滿盈,如披綠頭紗;還有流動的光影,水中草披及堤壩倒影隨時乍現。要捕捉其優美瞬間,須多番前往,幸水塘易抵,在前往路段途中更可俯瞰元朗平原,未到水塘,心境早已豁然開朗!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彎彎的堤壩,曾令河背水塘揚名。

  記者早前已探訪過兩個灌溉水塘:流水響水塘及鶴藪水塘,河背水塘與之相比,最突出處是,它曾在1998年漁農署的「郊野公園十大自然風景」選舉中,排行第十位(第一至第九位分別是東平洲、新娘潭、萬宜水庫、鹹田、鹿湖、八仙嶺、大城石澗、梧桐寨)。雖然曾獲美名,但現在卻不及從前受歡迎。

  俯覽水塘如群山綠野明珠

S形堤壩曲線玲瓏。

  資深旅人、香港郊野活動聯會主席李以強說,當年河背水塘受青睞,與它是「群山綠野中的明珠」及擁有獨特的S形堤壩有關。原來從前在河背對上荃錦坳的一些位置,可望到整個河背水塘,在群山綠樹環抱中的水塘,藍藍綠綠,有若一顆明珠,而塘中間有圓形小島,宛如明珠中的明珠。走到水塘,則見S型堤壩,若由壩頭起首拍攝,可拍出獨特角度。政府亦在20多年前設環塘家樂徑,種有茶樹及紅苞木(又稱吊鐘王),增其艷色,繞塘一周不需1小時,走來平坦舒服。

塘中小島,譽為明珠中的明珠。

  對這些絕美景色,李以強並未忘懷,每年都要走一趟,去年更去了兩次。但時移勢易,河背水塘「變了」,它的變是從人們的角度而言,它本身並沒有變。李說,從前在荃錦坳的高位看水塘,沒有那麼多樹遮檔,很容易就看見,但現在樹木太多了,只能從其罅隙間窺望,根本看不真。現在新的郊野景點也多,什麼自殺崖、玉桂山、吊手岩,河背水塘已不及從前聞名。

水中綠草披時隱時現。

  入村順道看家祠荒廢學校

已荒廢的育英學校十分幽靜。

  記者在一個雲量稍多的平日下午尋訪這顆明珠。河背水塘屬於大欖郊野公園的一部分,在錦田河上游,最就近的村落是河背村。這村十分寧靜,抵達時,只見到少數村民,其中在村士多,4個婆婆在打牌,她們說這是客家牌,其中一個婆婆得悉我忘記帶帽子,二話不說借我一頂,好心婆婆叫胡太,說村中很多人都姓胡。在小巴站不遠處,見范氏家祠及「安定世居」胡氏家祠。翻查資料,河背村是客家村,住有胡姓及范姓,村中各自有家祠,他們都源自鄰近的馬鞍崗村。與很多鄉村一樣,河背村曾有學校,1951年建成育英學校,但到2002年,也被殺校了,之後做過青年活動中心,但現在看模樣已荒廢一段時間。

往水塘的山路可遠眺元朗平原、三號幹線及西鐵火車路軌。

  看罷廢校與家祠,就由平地鄉村走到250米高的水塘位置,期間須先經過一條山路,這山路可到達往水塘的水務署閘口。這段路緩走約半小時,雖全是上坡路,但走來一點也不覺苦,因沿途風光不俗,腳下就是廣闊的元朗平原,雞公嶺下的錦田、八鄉鄉村景色盡入眼簾,還有交通建設三號幹線及西鐵火車路軌。這一段路也屬河背越野單車徑範圍,不時見有全副裝備的發燒友騎車飛馳而下。

  途經有機農莊憶耕種體驗

  由水務署閘口走到環塘家樂徑入口約需15分鐘,途經於2010年創立的青協有機農莊。看到這個有機農莊,就想起5年前到河背村的農地體驗有機耕種的日子。很多年前,最少一甲子吧,八鄉農田處處,種田者都靠河水澆灌農作物。但到六十年代,政府為了增加大欖涌水塘供水量而把錦田河截流,引水到大欖涌水塘,使錦田河中游以下水量大減,影響農民灌溉,所以當局另闢4個灌溉水塘作補償,為農民提供灌溉用水,河背水塘便是其一(其餘3個分別是上清潭水塘、下清潭水塘、黃泥墩水塘)。水塘於1961年建成啟用。但隨本港農業衰落,水塘漸無用武之地,惟近年興起有機耕種,沒有氯氣兼可慳回水費的天然塘水又大派用場。

  家樂徑沿塘邊走風光明媚

家樂徑平坦,還可近距離觀賞塘景。

  對普通市民而言,河背水塘最大的功能還是遊樂方面。兩公里長的環塘家樂徑,基本上是泥土路,大部分路沿塘邊走,不時望到塘中小島,亦有小部分地方可與水塘零距離接觸。惟雲量畢竟多,塘水總是沉沉一大片,但等候期間,陽光終於來了,塘面波光瀲,好不動人!然不夠一分鐘,流動光影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壩底溢洪道曲線攝影佳景

壩底看溢洪孔及溢洪道,出現有趣圖案。記者 鄭玉君攝

  家樂徑的起點及終點都是一道堤壩。這壩與別不同,行走其上,不是筆直的走到底,須轉兩個小彎,是一個偏向S形的堤壩。資料顯示,它長157.0米,高17.4米,壩頂有多個溢洪孔溢出剩水。這時節,容量50萬立方米的水塘水量小,沿壩端石級走到壩底的溢洪道,發現它沒有被水淹沒,而多級的溢洪道也是曲線設計,呈現特別的幾何圖案,可說是攝影的好素材。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