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對話須先止暴

2019-08-27
来源:香港商報

  學研社成員文武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六在facebook發帖文,呼籲社會支持構建「對話平台」,她說:「經過兩個多月,大家都累了,我們可否坐下來談一談?」林鄭月娥上周二提出建立對話平台,但上周仍然衝突不斷,周六下午至晚間,東九龍的觀塘、黃大仙暴力示威仍未消停。香港的政局出現一種「雞同鴨講」的狀況,政府與示威者之間並非處在同一個對話平台,沒有共同語言,如何能建立對話?又如何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紛爭,止暴制亂呢?

  未見對話成功的曙光

  林鄭月娥在facebook的帖文中指出,她向社會提出構建「對話平台」,引起不少懷疑和批評,她知道在目前的困局中,社會的怨氣很深,部分市民對政府未能全部滿足「五大訴求」,感到非常不滿,甚至憤怒。但持續抗爭並非出路。她並提到,目前的困局是源於《逃犯條例》修訂,但市民的不滿亦有可能是源於政治、經濟、民生等不同範疇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在呼籲停止暴力的同時,也必須為解開社會更深層次的「死結」提供出路。

  以對話解決對抗,這自然是最好的選擇,但以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對話的基礎未建立,對話所需要的社會氛圍亦未出現,因而對話能否成功,目前尚未能看到曙光。

  修例之所以會引發成一場前所未見的政治風暴,主要是失去了政府與社會民間建立有效的溝通,出現嚴重的溝通失靈。一方面是政府不停地從法理、道理上去解釋修例的法律條文,解釋政府修補法律漏洞,為台灣殺人案的被害者伸張正義的初心,另一方面則是市民不斷地在談論修例可能帶來的令他們感到恐懼的嚴重後果。結果,雙方始終處於一種「各說各話」、「雞同鴨講」的狀況。由於雙方並非處於同一個對話的平台,亦無法達致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因而,不論政府自認為對修例作了多麼完整、透徹的解釋,也不論政府是否已經情、理、法俱備,由於溝通失靈,最終仍然未能讓市民都明白政府在講些什麼。最終,示威者用激烈的社會衝突代替對話,令香港付出沉重的代價。

  必須先結束暴力

  現在,反修例風暴已持續了兩個多月時間,這種「雞同鴨講」的溝通不暢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政府和示威者之間繼續「各有各講」。最典型的例子是,示威者提出了「五大訴求」,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其實第一時間已作出回應,並且屢次解釋,政府未能答應其中多項訴求的理由和原因。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看,政府確實已經講得很透徹,亦已經對「五大訴求」作出了完整的回應。

  然而,示威者似乎完全沒有聽到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就「五大訴求」作出的回應,仍在不斷重複地喊着口號,指摘林鄭月娥及特區政府未就「五大訴求」作出回應,更因此表達出憤怒,不斷地將暴力升級,搞得香港雞犬不寧。

  鬧了半天,許多人現在才搞明白,示威者要求的回應,其實應該用「答應」、「接納」才更為貼切。由此可見,政府和示威者之間,連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示威者說的詞語,與他們想要表達的意思,與政府及一般人的理解,很可能並不完全一致。在示威者的話語中,回應等於答應,這令雙方之間的溝通無法通暢,而雙方又無法透過面對面的對話,更加以激烈的衝突取代了有效的對話和溝通,這是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解決困境,止暴制亂,首先要尋求一個能令雙方有效溝通的方式。溝通及對話必須有共同語言,否則,只能是雞同鴨講。

  現在林鄭月娥提出建立「對話平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項建議本身,仍然處於一種溝通失靈的「雞同鴨講」的狀況,林鄭月娥由她自己去講「對話」,而示威者則仍然在以暴力和破壞折騰香港,雙方的話語無法交集,十分可悲。連對話的共同語言仍未找到,又談何解決政治、經濟、民生等不同範疇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唯有先停止暴力,才能找到對話的共同語言,才能實現對話,突破困局。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