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態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2020-01-31
来源:香港商报

  葉建明/文

  2020年1月,中美之間有兩件相關聯的事情引人注目。

  第一件事,1月7日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量產並實現第一批交付,馬斯克親自將10把特斯拉Model3的車鑰匙交到中國車主手中。從建廠到量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只用了357天,奇般的速度令馬斯克當場跳起「尬舞」,並興奮地說:「感謝中國政府!」

  第二件事,在貿易戰打了22個月之後,1月16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署「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其核心議題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

  中國改善法治投資環境

  新能源汽車特斯拉是在中美貿易戰正酣的時候落戶上海的,因此,對於觀察中美貿易戰有特別的視角。可以說,上海特斯拉詮釋新形態下的中美經貿關係。在上海設廠之前,特斯拉在美國一度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但是,過去三個多月來在美國上市的特斯拉股價漲幅超過了80%,2020年開年的前15個交易日,股價漲幅更是超過三成。美國市場如此看好特斯拉,不可否認,源於其「中國因素」以及對中國投資市場和投資環境的正面評價。

  分析中美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讓」條款,有三點值得關注:

  第一,美國想要的,正是中國在做的。

  這些年中國擺脫「山寨」污名的努力正在奏效。覆蓋全國的知識產權法院體系已然建成,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了25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中國越來越用心,否則蘋果、微軟、高通和英特爾的創新中心怎敢扎堆深圳?

  特斯拉被譽為「超級新能源汽車」,是電池、電機、電控等一系列超級技術的集合。技術由硅谷的一幫技術極客研發,大膽而前衛。馬斯克之所以敢擲下巨資在中國建一個超級工廠,除了市場巨大的吸引力外,中國不斷改善的法治環境、投資環境也功不可沒。

  中國能供給美國所需

  第二,美國想要的,也是中國能給的。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一度「以市場換技術」,令奔馳、寶馬、大眾等都以「合資」的身份進入中國。如今特斯拉成為首家獨資進入中國的汽車企業,而且是世界領先的新能源車企,中國敞開大門歡迎。這表明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給馬斯克們進入中國大展拳腳的機會。

  特斯拉在中國雖不是合資,卻是地地道道的「合作」。目前國產Model 3約30%的供應商為中國廠商,為特斯拉提供50多種零部件。其零部件本地化到年中或達到70%,最終或將達到100%,實現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要知道,特斯拉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而2019年蘋果200家核心供應商中,中國廠商只佔44%。

  可以想見,特斯拉對中國同行必然帶來衝擊。然而,如今的中國,太需要「鯰魚」來製造「鯰魚效應」了。當初家電行業全面對外開放,激發了中國家電行業的競爭力。家電三巨頭美的、格力、海尔,證明了開放才是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法寶。特斯拉進入中國,攪動中國新能源汽車一池春水,不僅將激活中國製造相關產業鏈,中國新能源車企也必將背水一戰。這是廣大消費者所樂見的。

  中國也需要知識產權保護

  第三,美國想要的,更是中國想要的。

  中國開始從重要知識產權消費國轉變為重要知識產權生產國,更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

  依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19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瑞士、瑞典、美國排名第一、二、三,中國排名第十四,超越加拿大、法國和日本,成為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按WIPO的數據,2018年國際專利申請量,美國以56142件排名第一,增長-0.9%;中國以53345件排名第二,增長9.1%。以此速度,中國很可能在一兩年裏超越美國。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比亞迪專利授權量已經超過1.5萬。中國在電池、電控和電機等核心領域,與美、日、德等汽車強國差距不斷縮小。在新能源產業鏈最重要的上游和中游,全球前十的公司,中國超過一半。中國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內在需要。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簽署,為持續近兩年的中美貿易爭端釋放出積極信號。合則兩贏,鬥則雙輸。特斯拉投資上海,雖然邁出的只是第一步,但美國政府需要思考的應該更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