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殺到,香港短期內陷入「口罩荒」。因長期缺乏本土工業,即使區區幾片口罩也無法做出,這時讓人們陷入驚慌。幸好一些口罩廠由內地回流香港,總算解了社會燃眉之急。經此,香港「再工業化」呼聲再度高漲。香港「再工業化」是否可行?香港是否應具備自己的工業體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當下趨勢讓社會看到香港再工業化的前景,但復興並非朝夕就可完成,關鍵在於配套轉型能否結合創新科技驅動力,達到現有產業完善和可持續化。惟其如此,才能幫助香港實現真正的「再工業化」。
RCEP提升 港工業競爭力
葉中賢指出,香港擁有輝煌且曲折的工業史,上世紀中葉,香港依靠紡織業和成衣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度成為東方的工業中心。在隨後的1980年代,香港工業因經濟結構調整「去工業化」而式微。其實,香港工業一直都在,不過因本港人工、場地等因素只好以「身在內地」的形式存在。如今,「再工業化」概念並不長,政府推出相關舉措也才只有一年多。去年的「口罩荒」反映了香港必要工業品缺失的問題,但不意味着香港必須把工廠重新拉回來自建一套。「工業」不應限於「製造業」,而是包括香港製造所涉及的採購、科研、設計、生產、工程、品牌推廣、市場銷售等等的所有工序。
葉中賢說:「『再工業化』,其實是指開拓創新所有相關的過程。」
當下,世界局勢的確為香港工業創造了開拓新市場、轉型升級的良機。市場方面,固有格局被打破,亞洲變得愈發重要。這一點從製造商的業務分布就能看出。根據工總調查:10年前,會員企業均以歐美市場為主。近年隨着中國內地、東南亞經濟的不斷增長,以及這些地區消費變強,二者分別與歐美市場佔比大致相同。可以預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縮寫RCEP)簽署後,亞洲市場的重要性只增不減。對於坐擁地利優勢的香港工業來說,此可謂重大利好。
近幾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為避免中美貿易影響,珠三角約四分之一的香港企業在內地以外的地區建造了第二座工廠。如此一來,RCEP使得在兩地設廠且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貿易成本降低,極大提升自身的效率。另外,RCEP亦會提升香港工業的競爭力。過去,日韓高端零件十分昂貴,協議落成後,港商從日韓採購的精密零件會得到關稅優惠、手續簡化,屆時產品銷量將大大增加。這有利於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及質量提高,對銷售、供應鏈、配套服務都是優化。
可以說,香港雖尚未加入RCEP,但香港工業卻因與內地的緊密關係而坐享紅利。
傳統工業應注入尖端科技
「在香港,工業位置比較特殊,港商扮演中間人角色,一直在做對外循環。反觀內循環,不是全部會員有做。所以,這次企業策略會有比較大的調整,即怎樣將中國內地市場的訂單拓展得更多。」葉中賢言外之意在於品牌策略。代工出口一度是港商的主攻方向,若想開拓內銷市場,打出香港品牌十分重要。他認為,有能力的會員企業已藉助電子平台+自有品牌開拓大灣區,例如利用天貓、京東等;而沒有能力的中小企業,則無法做到。因此,政府採納了工總應結合內地電商資源的建議。
在特首新份施政報告中,除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資金外,貿發局與廣東省有關廠商會合作推出「GoGBA」,專門提供全方位支援服務。平台銷售主打「香港製造」,讓有意內銷的商家,集中精力在產品設計上。至於海關手續、物流配送、結算收款等營運事務則由平台方協助。這既幫助了香港更好內循環,又提高香港產品在這些平台的認知度和形象。至於產品本身的內容,葉中賢認為亦會因市場的改變而改變。「以往的產品設計都在迎合歐美市場,實際上亞洲消費者的偏好更迭好快,商家沒有理由不做。比如今次香港口罩,融入了好多創新的科技材料。」
在葉中賢看來,尖端技術如何應用十分重要,而關鍵點時常失焦。「許多人整天都認為再工業化應該是利用現在最尖端的科技,投在高新產業以製造最先進的產品,其實未必。」在香港傳統製造業上,如中藥、食品、環保、材料加工等等,不乏京都念慈菴、利記、保心安等有底蘊的佼佼者。其中,中成藥生產商保心安藥廠就是結合尖端技術的代表。該廠在本港的智能自動化包裝生產系統,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大幅緩解人手短缺的問題。社會應鼓勵傳統產業加以利用新技術,提升整體香港傳統工業的效益和品質,從而形成整個工業的可持續性。
聚焦創科為業界贏發展空間
「欲學飛,先學走」。葉中賢認為,香港欲「再工業化」,應結合香港自身情況,先讓現有工業可持續化,才能談更大的發展。不是今天哪個流行就紮堆做,明天不流行就不做了,好像街上的藥房一樣,工業應該有它的生命力。他直言,廠房、後備人才和尖端技術的應用是當下再工業化面臨的三個主要問題。「無可否認高端電子製造業需要高要求的廠房,但並非所有工業都需要。再工業化不是要將勞工密集的生產線回流香港,而是要推動創科,所以有發展空間。」香港土地供應緊缺舉世聞名,沒有太多廠房給予工業用途。根據工業邨計劃:《工業邨2.0》(IE2.0),科學園在明年年中將會為扶植的企業提供廠房的配對服務,他希望到時能夠解決一些企業的問題。
至於工業人才方面,葉中賢則樂觀得多,「儘管香港二十幾年沒有持續性的工業,無可避免的出現人才斷層,不過高校依然有培訓的基礎。香港新一代工業人才較為短缺,尤其在人工智能、雲端計算等有關互聯網的技術製造方面。」這一點,他認為當下可以通過引入其他地區的人員解決,另一方面則通過高校的聯合培養來培育合適的技術人才,而後者已經在行動。
最後,葉中賢認為,香港「再工業化」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前景誘人。他說,香港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加上現有優勢,只要政府分配合理資源,相關廠商配合,他有信心吸引年輕一代的人才投身工業界,推動香港工業長期發展,實現「再工業化」,為香港經濟添磚加瓦。
口罩計劃體現港商應變能力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令口罩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罩曾極度缺貨,不少企業在本港投資生產口罩,一時湧現多個品牌,為本地停滯不前的工業帶來不小動力。工總葉中賢主席表示,口罩產業不僅刺激了「再工業化」發展,產品外銷其他國家,也證明「香港製造」在國際上備受信賴。
20條口罩生產線均已批出
去年疫情初期,市面口罩極度緊缺,該情況吸引不少商家關注。政府緊急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為有意廠家提供資金,迅速建立生產線。該計劃儘管只有一年,但從業者認為口罩將成戰略物資,可以長期生產,故紛紛創業設廠。據悉,特區政府20條生產線12月前已全部批出。
辦廠並非輕而易舉,廠商需要面對廠房用地及原材料供應等問題。但這些都難不倒靈活求變、講究效率、善於鑽研的港商,節省場地的橫向式熔噴布機、可重複使用的銅芯抗疫口罩等一個個新專利產品不斷湧出。時至今日,不僅口罩荒已經解決,還衍生出多種款式豐富,用途多樣的產品。而各大口罩品牌旗艦店爭先恐後開幕,包括Good Mask、Mask Lab、Mask Factory等,亦和街道上其他行業的「吉舖」形成鮮明對比。
「Q嘜」護航香港製造
今次疫情,香港製造的口罩反應熱烈,並成功衝破市場重圍,延伸到內地及台灣地區。本土口罩除了注重環保、時尚等因素以外,幫助走出去的還有「Q嘜」認證。該計劃由工總設立的香港標誌局發起,專門提升公司產品、服務及環保方面的質量標準,在社會擁有不俗口碑。以CareHK(匯愛)為代表的會員品牌商特別推出關愛弱勢群體的低價口罩。葉中賢透露,今年已有20多家本土口罩商獲得「Q嘜」認證,還有許多在排隊中。
「Q嘜」之所以備受信賴,除了40餘年良好口碑,還解決了市面上口罩商自定等級的亂象。上半年,本港市面湧現大量其他國家口罩品牌,如印尼、巴西、越南等等。雖然全球口罩大都分為三個等級,但各國標準並不相同。而「Q嘜」則成為統一標準,為消費者和商家解決對接煩惱。當然,「Q嘜」認證要求苛刻,產品除手續全面,必須經得起持續性、突擊性的質量檢查,包括含菌量、拉力測試、包裝、生產環境等。(記者 傅之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