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紅色長沙 重走傳薪播火之路

2021-06-08 10:48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毛澤東銅像(韓墨攝)

 正所謂「芙蓉國里盡朝暉」,今日之湖南,千里沃野在中華腹地上舒展,是人傑地靈之所,而省會長沙,更是燎原星火的開端。 「七一」臨近,初夏濕熱的空氣絲毫也沒有影響採訪團在長沙參訪的熱情,在毛澤東、楊開慧、劉少奇故居,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媒體人都懷著激動的心情排隊瞻仰著革命先烈們曾經的生活點滴。 5月25日至27日,「活力大灣區愛上紅色長沙」——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攝影師、網紅大V聚焦長沙」活動採訪團一行前往長沙,探訪芙蓉國度里的紅色故事。

 十步芳草集賢士

 「偉人故里,紅色搖籃」是湖南更是長沙紅色旅遊的關鍵詞。作為中國近代革命重要策源地,長沙遍布紅色印記,「十步之內,必有芳草」正是對當地紅色旅遊資源最貼切的形容。 記者在此次參訪過程中,看到無數遊客懷著虔誠的心情,或組團、或自駕,前往瞻仰革命遺址,追尋紅色記憶,聆聽紅色講解,重溫入黨誓詞,傳承紅色基因,場面火爆。 5月26日,採訪團探訪了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萌芽地——嶽麓書院、「建黨先聲」——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以及毛澤東求學地——湖南第一師範。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參訪團首站來到長沙嶽麓書院。嶽麓書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朱熹、王陽明等思想家曾先後在此講學。時至明清時期,書院內切磋辯論蔚然成風,開中國書院自由講學之先河,成為湖湘學派傳承文脈之所在。

 粵港澳採訪團一行在嶽麓書院前合影

 記者隨採訪團一行行至嶽麓書院進門處,「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八字楹聯分外醒目。據工作人員介紹,「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大意為「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嶽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所」,這幅楹聯也被看作是嶽麓書院千年來人才輩出的生動寫照。 書院建築多為明清結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書院主體部分在抗戰時期毀於戰火,現在的書院是1981年開始分期修復的。由嶽麓書院正廳逐漸深入,經講堂、教學齋、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百泉軒、御書樓、文昌閣,書院的肅穆感層層遞進,讓人飄飄然猶如置身世外桃源。 作為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美譽的嶽麓書院,內里不乏石鼓浮雕,碑刻匾額等明清文物,這些文物旨在引導學生修身崇德、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匾額就是其中典型。

 嶽麓書院「實事求是」匾額(韓墨攝)

 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1917年至1919年,毛澤東在嶽麓書院半學齋居住,從其宿舍打開窗戶,就能看到書院講堂「實事求是」匾額,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朝夕相處中,「實事求是」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嶽麓書院也成為毛澤東思想的啟蒙之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亦是新民學會名字的來源。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暨蔡和森故居(龐倩清攝)

 「建黨先聲」——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暨蔡和森故居坐落一座竹籬斜護的古樸農舍,5間青瓦白屋,幾株香樟就是這座舊址的全部。據悉,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13人在此開會,成立了新民學會。在參訪舊址的過程中,記者看到了毛澤民,毛澤覃與他們的母親在此落腳,舊居中點點滴滴,充滿偉人生活過的印記。 在參訪過程中,「三不談」、「四標準」與「五章程」引起記者極大興趣,它們分別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在寢室中提倡的「不談金錢,不談家庭瑣事,不談男女問題」「三不談」原則;新民學會的四條標準:純潔,誠懇,奮鬥,服從真理,(後改為向上);以及新民學會五項章程: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以上所有倡議及規定簡單、直接,但無不透露出革命先烈們最炙熱的情感,以及對真理最質樸的信仰。

 第八班寢室(韓墨攝)

 而湖南第一師範,它是革命的搖籃,毛澤東在此求學過程中立下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想。中共一大後,來自第一師範的毛澤東、何叔衡、李達等校友,更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該校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學大師張栻於公元1161年創辦的城南書院,創辦以來,名人賢士在這裏講學,有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的美譽。1912年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1914年合併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並易名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2008年該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在和平年代繼續發光發熱,成為培育長沙基礎教育師資力量的中流砥柱。

 第八班教室,毛澤東在第一師範時,曾在第八班教室第一排第四桌學習(吳思瑤攝)

 記者在參訪過程中,發現今日的湖南第一師範,紅色旅遊熱度不減。學院內著名的第八班教室與第八班寢室(毛澤東在第一師範時,曾在第八班教室第一排第四桌學習。第八班寢室則為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的寢室),都是遊客熱衷的打卡地,遊人在此爭相拍照,生怕錯過偉人年輕時代的生活點滴。

 驕楊家書訴衷腸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 「念我遠行人,何日重相逢?」

 楊開慧手稿

 在長沙縣開慧鎮的楊開慧故居,記者見到了楊開慧藏匿於臥室後泥磚縫中的手稿,這份手稿被藏匿了52年,陳跡斑斑,筆跡娟秀,手稿字字情深,如泣如訴。楊開慧在字裏行間里所袒露的,是對丈夫刻骨銘心的愛與思念,對幼子的深深眷戀和對革命情誼的動情追憶。

 楊開慧手稿發現處

 楊開慧是出身於長沙書香門第的閨秀,楊家一門有楊開慧、楊展、楊開明3名烈士。毛澤東夫人楊開慧是毛澤東早期情感生活中浪漫愛情的營造者,也是毛澤東革命活動的堅定支持者與夥伴,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在生命最後一刻,她深明大義,英勇赴死。據工作人員介紹,楊開慧在就義前說:「死不足惜,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用生命守護了黨的秘密與尊嚴。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一生摯愛英勇就義,讓毛主席痛惜不已,後來他作了《蝶戀花·答李淑一》悼亡詞,詞中撲面而來的真摯與深情,讓參訪團中所有人為之動容。在記者看來,這首詩既是對一段對浪漫感情的追思,更是一曲為革命烈士譜寫的生命讚歌。

 偉人故里美名傳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出生於湘潭韶山的毛澤東,在離開故鄉前往湘鄉、長沙求學時,留給父親的詩句,表達著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愛國熱情。 5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採訪團,追尋偉人的足跡來到了韶山。

 毛澤東故居(韓墨攝)

 韶山是此次紅色之旅中最火爆的地標之一,一群群遊客懷著焦急又克制的心情在毛澤東故居前排隊,只為瞻仰毛主席從小到大的生活點滴。故居坐南朝北,屬於泥磚牆、青瓦頂的土木結構建築,共有13間半,正門前有一水塘,據悉,東邊是毛澤東家,西邊是鄰居家。1929年,毛澤東故居被國民黨政府破壞,1950年按原貌修復,門額匾上「毛澤東同志故居」字樣為鄧小平題寫。毛澤東故居不遠處,是毛澤東曾居住過的滴水洞一號別墅,它曾被著名黨史專家馮文彬讚譽為:三湘靈秀地,洞中別有天。其建築與北京中南海結構類似,別墅區內山林集造化之神秀讓參訪團一行流連忘返。

 遊客排隊有序進入毛澤東故居(韓墨攝)

 「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是記者在劉少奇紀念館看到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從側面刻畫出革命先輩們最質樸的精神世界。據悉,這是劉少奇於1959年10月26日接見北京清潔工人時傳祥時對他說的話:「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5月27日當天,採訪團一行參訪了位於長沙寧鄉市花明樓鎮的劉少奇故里。花明樓景區佔地面積1200多畝,以劉少奇故居為依託,逐步設立紀念館、銅像廣場、文物館等建築,向遊客系統全面地展示、介紹劉少奇的生平及思想。景區內遊客絡繹不絕,遊客們或駐足劉少奇銅像前默哀,或在園內探尋劉少奇生平故事,無不展現出對紅色文化的強烈興趣。

 劉少奇故里(李忠攝)

 採訪團一行由從景區側門出發,拾級而上先後前往劉少奇故里銅像廣場、劉少奇紀念館及劉少奇故居等地。劉少奇故里銅像廣場佔地面積8000多平方米,道路兩旁青松傲立、幽遠深遂,劉少奇銅像座西北朝東南,威嚴矗立在廣場正中央。在廣場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採訪團一行向劉少奇敬獻花籃,寄託對劉少奇的深切哀思。據悉,劉少奇銅像是1988年在其誕辰90周年時落成的,銅像由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親自揭幕。

 劉少奇銅像(韓墨攝)

 劉少奇紀念館主體為園林式建築結構,正門處懸掛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匾額。據悉,劉少奇同志紀念館於1988年11月24日落成,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此外,紀念館中詳細展示了劉少奇對新中國經濟制度建設的深遠影響。作為新中國經濟制度的開創者之一,劉少奇始終秉承實事求是思想,先後參與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一系列國家方針政策,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最後,採訪團一行來到劉少奇故居,故居是一棟土木結構的江南四合院,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故居佔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21間半,於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故居內共陳列展品200多件,包含桌、床、灶台、農具等生活用具,生動地再現了湖南農家風貌以及劉少奇的生活學習場景。

 紅色基因永賡續

 「毛主席叫我當好模範,多打糧食參加國家建設。」行程最後,採訪團一行有幸偶遇毛家飯店創始人、韶山第一個下海經商的企業家——湯瑞仁。她告訴記者,以上這句話是1959年毛澤東主席回韶山與鄉親近鄰共話鄉情之時,毛主席對她的殷切囑託。她說,新中國的成立,是由成千上萬的革命忠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生逢太平盛世,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長沙愛晚亭(周剛攝)

 通過一個個革命故事、一件件珍貴文物,記者在此次紅色之旅中切身感受到紅色精神帶來的磅礴力量。在和平年代,紅色精神在長沙賡續傳承。在這片充滿熱血的土地上,相信當代的長沙人民會在紅色力量的鼓舞、革命先烈的感召下,將愛國熱忱投入到國家建設之中。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