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地方产业

一只小龍蝦演繹的市場傳奇

2015-09-01
来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 黃艷 俞儉

  一個外來生物,變形為農業、工業、服務業的三棲“明星”;一只稻田“害蟲”,生出了6家億元企業、數十個產值千萬的企業、解決當地上十萬人就業。在土地細碎、成本高企、勞動力短缺、污染等不利因素的掣肘下,我國現代化農業如何破局發力?“中國小龍蝦之鄉”湖北潛江書寫的市場傳奇,或許可資鏡鑒。

  蝦稻共作,展現民間創造力

  8月初的積玉口鎮,稻香沁人心脾,這里是“蝦稻連作”的發源地。

  被稱為“中國蝦稻連作第一人”的寶灣村54歲農民劉主權說,上世紀90年代,小龍蝦一度被視為外來害蟲,“夾斷秧苗的根,尤其是在田埂打洞,保不住水,很讓人頭疼。”

  2000年10月,劉主權率先大膽地嘗試稻田養蝦。他低價買了150公斤野生小龍蝦放進稻田,到第二年春季水稻種下去的時候,他已收獲了1500公斤小龍蝦,賣了5000元錢。

  “蝦稻連作”成功了,這一種養模式悄然在江漢平原流傳開來。

  2006年,湖北省委把蝦稻連作模式寫進“一號文件”,在全省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

  探索不曾停止。2010年4月前后,蝦稻連作遭遇“蝦”和“稻”的岔口矛盾——由于持續低溫陰雨,許多小龍蝦規格不達標,但是馬上又要插播水稻,蝦農們不得已只能低價甩賣。

  難題如何破解?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帶隊進行試驗攻關。2011年,在潛江后湖農場建立“蝦稻共作”模式實驗基地,通過反復比較試驗,養蝦的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小溝,改挖成4米寬、1.5米深大溝,最終實現種一季水稻,養兩季蝦子。

  “到插秧的季節,就排水,蝦子自然到大稻溝里;秧苗長到一定程度,再灌水,蝦子又可以享用稻田的天然餌料。一年可以養兩茬蝦,畝均經濟收益從1200元一下增加到4000元!”陶忠虎說。

  但是新問題出現了,家家想養小龍蝦,耕地細碎卻不好操作,因為排水灌水不方便。怎么辦?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

  積玉口鎮古城村七組三角垸的10戶農民,挖掉了承包地的田埂,把土地“統”在一起,合股養蝦,水稻還是分戶種植。“蝦子賣了錢,10戶均分;水稻就按照田畝大小分。”70歲的牽頭人劉寶財說。

  積玉口鎮水產技術中心主任姚述坤說,“蝦稻共作”模式里的小龍蝦營養安全,稻谷也是無公害的綠色產品,生態和經濟價值雙贏。當地一斤“蝦稻”賣到了9元,是普通稻谷價格的3倍多。

  來自潛江市農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市生態養殖的小龍蝦面積達到28萬畝,超出全市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截至目前,小龍蝦產量達到4.5萬噸,預計全年達6萬噸以上。

  潛江市委書記張桂華表示,在農產品價格下跌和經濟形勢總體不樂觀的背景下,近兩年來小龍蝦逆勢上漲,讓農民連年增收,今年該市農民人均較去年又增加1000元。

  紅遍海內外,遵循市場決定力

  今年6月的小龍蝦旺季,記者在潛江交易中心看到一片火熱景象,天微微亮,本市以及鄰近縣市的蝦農陸續趕來交售小龍蝦,數十上百的收購商在這里一字排開,市場人聲鼎沸。這里的負責人、潛江小龍蝦養殖協會會長姜友余告訴記者,高峰期每天的成交量達到5萬斤,“潛江的小龍蝦,不是賣湖北,是賣給全國,賣給全世界。”

  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姜友余說,近幾年,每年從4月到10月的半年時間,小龍蝦都是大江南北餐飲市場的明星。“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龍蝦烹飪口味的多樣,征服了南北口味,市場潛力非常大。”

  去年以來,潛江小龍蝦更是搭乘上了電商快車。該市多家小龍蝦加工企業,在京東、淘寶、一號店等電商平臺上推出小龍蝦套餐,網購數量直線上升。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淘寶首屆國際龍蝦節”上,6萬斤潛江小龍蝦4天之內被搶購一空。

  除了遠銷省外,潛江當地政府把小龍蝦與短途游結合,向周邊城市推廣龍蝦美食旅游線路。潛江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劍雄告訴記者,每到吃蝦季的周末,漢宜高鐵的潛江站幾乎成了終點站,很多乘客都在潛江站下車了。

  小龍蝦,也成了出口創匯明星。在歐洲市場上,潛江小龍蝦的市場占有率達到60%。有著15年經營歷史的潛江萊克水產,形成年產值超過100億的產業鏈,去年出口小龍蝦583個集裝箱,創匯1.5億美元。

  “產品就是一種市場資源,把產品做好、做精、做強,就是尊重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這是潛江小龍蝦能夠在嚴苛的西方食品安全標準里成功的秘訣。”黃劍雄說。

  為推動小龍蝦產業標準化進程,潛江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蝦稻輪作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等標準體系,有效提升了潛江小龍蝦的品質,為推動潛江小龍蝦產業迅猛壯大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目前,潛江小龍蝦已通過HACCP、ISO9001和全球食品衛生標準BRC認證,并獲得了美國、歐盟、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衛生注冊,出口檢驗合格率和通關率均為100%。

  工業化思維,延長產業生命力

  小龍蝦產業,儼然已成為“金疙瘩”。然而,隨著市場的普及、消費體量的增大,這一產業面臨一個大難題:整個蝦身能吃的部分只有20%,剩下的蝦殼、蝦頭等“廢物”占到80%。僅在潛江市,小龍蝦加工后,全市每年產生廢棄蝦殼數萬噸,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

  “蝦殼并不是廢物,相反是非常有價值的工業原料。”張桂華說,“如何精深加工利用是一篇大文章,可以實現一二三產聯動。”為此,市委、市政府班子曾帶著企業家,到江浙一帶考察如何將蝦殼變廢為寶。

  從蝦殼、蟹殼中,可以提取一種天然生物高聚物甲殼素。潛江市華山水產食品有限公司,近年與湖北省農科院、省水科所等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嘗試蝦殼深加工,收效頗佳。

  2008年11月,總投資4.15億元的華山水產年處理10萬噸廢棄蝦殼深加工項目正式啟動。總投資5500萬元的一期工程,主要從甲殼素中提取氨鹽、鉀鹽、鈉鹽等,當年11月底正式投產,現已形成規模化生產,實現產銷兩旺。

  華山水產副總經理姚華介紹,最開始是解決變廢為寶的問題,只是初級加工。華山公司生產的甲殼素幾乎全部出口到美國,在美國生產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和化妝品,巨額的經濟利潤被國外廠商拿走。2011年,公司與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精深加工難題,逐漸推出自己的健康保健產品,把高附加值留在國內。今年9月,國產甲殼素保健品將正式推向市場。

  張桂華說,有了甲殼素的精深加工,小龍蝦產業實現了跨度一產、二產、三產的深度融合,互為犄角,共生共榮。據介紹,潛江僅華山水產公司就容納了1800人就業,其中70%是當地人。

  演繹傳奇,永不停步。小龍蝦,還將為未來的潛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