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地市简讯

十堰“交通+”助力山區脫貧

2016-02-04
来源:湖北日報

  湖北日報訊 記者 饒揚燦 通訊員 李啟東

  上月底的一天早晨,鄂西北山區雪花飄飄,山民魏堯響駕駛著滿載馬頭羊鮮肉的小貨車,向西安奔去。

  魏堯響是鄖西縣湖北口回族自治鄉坎子山村民,他說:“這些高山生態羊肉,中午就可以送到西安的3個超市。”

  村里在懸崖峭壁上修通5公里的“掛壁公路”后,一貧如洗的魏堯響,在扶貧干部指導下,貸款2萬元養起110只馬頭羊、7頭秦巴黃牛。“要致富,先修路!”十堰市交通局辦公室主任李軍說,在貧困山區,交通扶貧的價值尤為重要。該市宏觀構建路網骨架,微觀暢通“毛細血管”,推動“交通+產業”的致富模式,助力精準扶貧。

  宏觀搭交通骨架。“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交通投資460億元,人均投資近1.3萬元。新修十白、鄖十、十房、谷竹4條高速,總里程522公里,境內“三橫兩縱”高速交通骨架成型,鄂渝陜豫毗鄰形成“兩小時高速經濟圈”。建成武當山機場,與西安、重慶、武漢、鄭州形成“一小時航空經濟圈”。漢十高鐵動工,十堰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疏通“毛細交通”。近5年等級公路增加7011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農資能進村入戶,農產品能快速進入市場。

  推動“交通+”模式扶貧。“交通+生態旅游”“交通+特色產業”“交通+電商快遞”等,使交通扶貧支撐特色產業發展的功能更加突出。建起市級物流園區2個,縣級物流中心3個,鄉鎮級物流服務站182個,村級物流服務點1800個。形成核桃、茶葉、中草藥、馬頭羊4個百萬畝脫貧產業基地,秦巴黃牛、馬頭羊、翹嘴鲌、竹溪貢米、武當道茶等成為地標產品走向世界。“交通+”扶貧模式,打破貧困群眾“出行難、行路難、運輸難”格局。縣鄉公路成為貧困群眾的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