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商报专稿

媒體新春走基層之十:新巴鎮易地搬遷挪“窮窩”奔小康

2017-02-0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黃慶松 實習記者 劉思思 報道:2月7日,天空小雨潤如酥,記者一行來到貴州省貴定縣新巴鎮政府附近看見,一排排掛滿紅燈籠的異地扶貧安置房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大道兩邊,走進一家大門敞開著的居民屋裏,映入眼簾的是刻有“易地扶貧”的金鑰匙的牆紙,牆上還貼著牛、黑毛豬和蘑菇的輪廓畫像,一對夫婦正在圍著電爐看電視。

村民陈广林家破旧的老房屋

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陈文伦与本报记者交流

新巴镇党委书记杨富林向本报记者介绍情况

  新巴鎮位於貴定縣北部,全鎮總面積81平方公裏,資源豐富,蘊藏有大量的煤炭、硫鐵礦、重晶石、塊青石等。新巴鎮是紅軍長征的路經之地,是貴定縣的老文化區,有悠久的紫蒜種植曆史和較深的文化底蘊,素有“紅色老區”、“民族文化藝術之鄉”、“紫蒜之鄉”的美稱。

  去年,按照“貧困發生率在50%以上、自然村寨在50戶以下”的“雙50%”要求,新巴鎮確定該鎮整寨搬遷的共涉及兩個村、三個自然村寨,共移民54戶182人。

  “以前我家住在新華村,只有四五十個平方米、破破爛爛的瓦房,家裏共四口人,妻子身體不好,兩個孩子在外地上學,一家人的收入來源主要靠我一人務農、打零工及政府的低保資金。盡管去年我養豬和養雞虧了2萬多塊錢,過年豬都殺不起,但我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搬進新家,趁著年輕力壯,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幫助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我搞養殖。我相信只要人勤快,在不久的將來會走上致富的。”新巴鎮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民陳文倫告訴記者說。

  在一旁安置點村民羅喜妹滿臉笑容地對記者說,以前我們住的房子是那種破破爛爛的瓦房,從鎮上到老屋的路很爛,交通不方便,到鎮上來趕集很困難。現在國家政策好了,政府讓我們老百姓不花一分錢就搬到鎮裏住上了新房子,還給我們買了沙發、電爐等,日子過得挺開心的。

  “以前我們寨子共有14戶人家,居住的地方路是泥路,做飯取暖都是燒柴,手機幾乎都沒有信號。現在,政府部門修這麼好的房子給我們住,我們應該感謝政府。目前就我和老伴在家,孩子們都出去找活幹了,我們也還有點勞動力,過完年後也要去找活幹,我不想戴一輩子的‘貧困帽’。”搬遷戶羅方學說。

  隨後,記者一行在新巴鎮宣傳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經過1小時左右的路途顛簸驅車來到穀兵村馬路組。

  一間破舊的小瓦房屋裏,陳廣林與妻子正圍著煤火爐子吃飯,鍋裏煮著熱騰騰的大白菜,菜湯上浮了些許油珠子。陳廣林一邊給妻子夾菜,一邊低聲細語地對她說著些什麼。

  見到有客人的到來,妻子先咿咿呀呀地站起來迎接,陳廣林也急忙招呼大夥坐下和他們一起吃飯,在得知大夥是來了解他們搬家的情況後。陳廣林向記者介紹說,家裏只有他和殘疾的妻子,妻子經常神智不清、生活不太能自理,自己沒有文化,身體也不好,只能靠務農、打零工和低保資金來維持生活。目前,還沒搬進新家是因他們布依族有年前年後不搬家的習俗。他希望搬到鎮上新家後能打更多的零工,過上更好的生活。談話間,陳廣林的嫂子孫成芝端上一盆滿滿的水果招呼大家。

  “村民們搬得出就要穩得住,搬到新巴鎮後,政府將通過食用菌產業,肉牛產業和黑毛豬產業及一些短期、中期、長期的產業來扶貧。並爭取讓200戶貧困群眾參與到其中來,通過扶貧資金幫助群眾購買生產原料,采取資金滾動式發展,群眾參與產業勞動後拿走相應的利潤、報酬,從而讓群眾一批批脫貧。同時,力爭今年能得到省的扶貧資金,建一個肉牛的種源基地,把項目做大,通過產並銷一體化體系解決群眾銷售難的問題,以保證群眾的最低收入。同時,面對此次搬遷入住的村民,下一步鎮將通過公司流轉的這種方式來把土地整體的流轉,公司流轉過後,我在哪裏建生產基地,有勞動力的人就給土地流轉的這個公司打工,拿工資制的就行。現在國家政策那麼好,還有國家那麼多資金對他們的支持,我相信實現他們的生活是會越來越好,脫貧致富奔小康這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的。”新巴鎮黨委書記楊富林向記者介紹說。

  縣委宣傳部吳豔蘭告訴記者,為了讓群眾們搬進來能“穩得住”,能更好地融入這個新的環境,縣文明辦會派駐專員給群眾們做一些禮儀的培訓,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質。此外,在“能致富”上,鄉鎮都會把他們的信息納入各鄉鎮人事信息系統,給他們進行一些產業技能和家政服務的培訓後,把他們帶進相應的工作崗位,從而使新搬進來的群眾有歸宿感,能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