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特别报道

黔遵義平正仡鄉打造記得住的鄉愁

2017-06-12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2012年前,遵義平正仡佬族鄉是一個靠傳統農業發展步履維艱的貧困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全鄉石頭多,沒有平地光陡坡;下雨兩天漲大水,天幹三天沒水喝”。經過幾年不斷的探索,如今平正仡佬族鄉逐步形成了以生態農業強鄉富民的精准扶貧攻堅戰略,以民為本、因地制宜、真抓實幹,一幅青山綠水,民俗風情濃鬱的畫卷正吸引各地的遊客前來旅遊度假。6月10日,記者一行走進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集中采訪活動,感受該鄉在大發精神激勵下,旅遊扶貧、產業扶貧及全域旅遊呈現出的喜人畫卷。

  勵精圖治仡鄉舊貌換新顏

  仡佬族是西南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距今有2100多年的曆史。“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這句古俗諺,道出了仡佬人居住環境的惡劣。平正仡佬族鄉位於播州區西部,距曆史名城遵義70公裏,距區政府所在地南白65公裏,緊鄰209省道及遵(青坑)仁(茅台)高速公路。紅軍長征時為“平安鄉”,又名“平家寨”,這裏民族文化濃鬱,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5℃,有著“中國仡佬第一鄉”之稱。境內石漠化嚴重,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較為落後。

  平正仡佬族鄉始建於1956年12月13日,是我國建制最早且單一冠名仡佬族的少數民族鄉,轄6村1社區,總人口24500人,這裏資源豐富,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鬱,紅色文化厚重,2014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所轄紅心村被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由於該鄉深居大山,是不折不扣的“三無”鄉鎮。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貧困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等難題,平正鄉黨委政府針對實際,總結經驗,分析形勢,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提出以脫貧攻堅為統攬,深入實施“工業企業強鄉、文化旅遊興鄉、生態農業富鄉、城鎮開發帶鄉”的“四大戰略”,保持幹事創業的激情,保持苦幹實幹的作風,發揮自身優勢,補齊貧困短板,確保如期實現同步小康。

  近年來,平正仡佬族鄉通過以打造全國一流“紅色傳承創新發展新品牌、軍民融合精准脫貧新樣板、全域生態文化旅遊新高地、民族團結共建共享新示范,全國特色農業集群小城鎮”為目標,勵精圖治抓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轉變發展思路石山變青山青山變金山

  經曆驅車到山腳,再步行30分鍾,記者終於抵達一片脆紅李果園,果農正在剪枝,果樹上一串串的果子,讓果農喜笑顏開。記者站在果林裏,放眼望去,一棵棵掛滿青色果子的脆紅李樹,在石漠化嚴重的石旮旯間瘋長,

  因仡佬族地裏原因,山高坡陡,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也較為落後。種植傳統農作物基本是無法滿足其吃飽需求,窮則思變。於是從2012年開始,在駐村幹部、村委會的帶動下,村民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改種脆紅李等果樹。 據果農介紹,脆紅李再過三四個月就要上市,采用“生態+水果+旅遊”的模式,400多畝果園不僅讓村民賺得盆滿缽滿,讓村民脫貧致富,更換來良好的山地生態。

  據了解,在平正鄉紅星村核桃組17戶村民種植脆紅李果樹22000餘株,面積400餘畝,放眼望去,一串串,一行行的果實,成為紅星村核桃組的一道靚麗風景,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內部結構調整,最為核心的是農民要增收。播州區平正鄉在“萬元田”、“千元院”發展基礎上,探索、實施、推廣農業“321工程”,通過增加投入、結構調整、設施配套和科技應用,進一步優化各類產業組合模式,最大限度激活增收潛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值得稱贊的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增收,普遍受到基層的認可和農民歡迎,讓一大批農民成為率先脫貧致富的先行者和領頭羊,正引領越來越多的農民奔向小康。

  宜養則宜,宜種則種,念“山字經”,種“搖錢樹”,從山下到山上,從良田萬頃到生態高山,黔中播州,千古田園,鄉愁美麗,水裏淌銀,山裏刨“金”。目前紅星村核桃組脆紅李掛果形勢喜人,有望再次迎來豐收。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 鄉愁滿眼引客來

  一幢幢小樓,路面幹淨整潔,讓人在鄉野的路上流連忘返,在走訪中,記者不禁感歎,要是能在放假的時候來住上幾天,聽鳥語啾啾,聞蛙場蟲鳴,賞山水美景,仿佛就又回到了兒時的鄉村。前來旅遊的遊客也對記者說,這裏很安靜,民風淳樸,夜晚的哇鳴聲,讓你感受到濃濃的鄉愁。

  據村民介紹,現在每天都有很多遊客前來旅遊,當地民族特色的灰豆腐等美食也越來越暢銷。口袋鼓了,村民臉上個個都洋溢著幸福的喜悅之情。

  “中國仡佬第一鄉”有得天獨厚的秀麗風光、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光輝燦爛的長征精神,是平正發展的後勁,在打造“神秘仡佬 清涼平正”這一文化品牌的驅動下,仡佬族鄉不僅是回得去的故鄉,更是記得住的鄉愁。

  黃慶松 何灣彎

[责任编辑:潘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