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前行

2017-08-08
来源:江西日报

  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前行

  ——紀念“三個90周年”網絡媒體主題宣傳活動綜述

  本報記者 張玉珍

  傳播江西好故事,唱響江西好聲音,凝聚發展正能量。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紀念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90周年,中央網信辦指導,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主辦,中國江西網等單位承辦了江西紀念“三個90周年”網絡媒體主題宣傳活動。

  7月29日至8月4日,來自全國各地40家網絡媒體的80多名編輯記者分別沿著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革命先輩的足跡,深入南昌、萍鄉、贛州等6個設區市和修水縣、銅鼓縣、井岡山等10個縣(市、區),探尋革命遺跡,接受精神洗禮;走進城市、鄉村,工廠、車間,記錄和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江西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截至目前,相關新聞達3100余篇,閱讀點擊3500萬次;微博信息3800余條;新浪微博話題“紀念三個90周年”閱讀量突破2800萬;鳳凰網發起的網絡直播在線人數達370萬。

  (一)

  “終于到了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了。”7月29日,采訪團的記者們一下車,便紛紛拿出相機、手機,不停地拍攝。館內珍貴的圖片、翔實的史料、感人的故事,重現了八一南昌起義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和氣吞山河的壯麗畫卷,讓記者們對“八一”產生了訴不完、道不盡的情懷。

  在安遠天心整軍陳列館,大家滿懷敬意在朱德雕像前拍照留念,看著一件件實物,望著一幅幅圖片,每位參觀者激動不已,感慨萬分,內心充滿了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無限敬仰,更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

  在修水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聆聽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誕生的故事,在安源張家灣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井岡山茅坪八角樓前緬懷革命先烈,記者們深深地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氣貫長虹的正氣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所感動。

  一路走來,記者們用腳丈量紅土地、用筆還原、用心感受、用情報道,在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前行中,新聞理念與實踐得到了升華,心靈受到了洗禮。

  央廣網記者倪艷楠是第一次來江西,她動情地說:“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江西這塊紅土地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要好好宣傳,讓更多的人來這里,接受紅色教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二)

  “難以想象,黃溪村由一個無人問津的貧困村變成了江西省生態示范村、江西省AAA級旅游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7月30日,采訪團一行來到修水縣馬坳鎮黃溪村,被這里因地制宜,打造蠶桑、蔬菜、花卉、苗木、茶葉、水果等農業產業扶貧模式所震撼。

  采訪中,大家看到了江西革命老區的嶄新面貌,見證了老區人民團結奮進、艱苦奮斗的精氣神。

  在藍天白云下,安遠縣重石鄉“聚五家園”貧困戶安置點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白墻黛瓦、斜坡屋頂的新房內裝飾一新,明亮通達,家電家具一應俱全。這座帶有客家風情的院落,是重石鄉16戶貧困戶的新家。為讓特困群眾實現如期脫貧,安遠縣大力實施安居扶貧,全縣共建有70個貧困戶保障房集中安置點,目前已建成771套保障房。對此,中國經濟網記者鄧浩在稿件中寫道:“在重石鄉,在安遠縣,當地干部正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莊嚴承諾。”

  井岡山市大隴鎮大隴村,以前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從去年開始,當地以民俗、宜居、生態、養生為理念,大力發展住宿、旅游、度假等綠色脫貧產業,偏遠山村轉眼間成了集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田園度假村,并帶動全鎮48戶藍卡戶實現持續增收。中國網記者王懷榮感慨地說:“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充分表明這片曾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紅色土地,兌現了向老區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

  在南昌,記者們被一江兩岸的燈光秀所陶醉,更讓他們振奮的是,一大批“高大上”的產業——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制造等方面的龍頭項目,向南昌加速聚集。

  在贛州經開區、萍鄉安源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工業園區采訪,當了解到我省企業認真貫徹新理念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并目睹園區內企業火熱的生產場面時,記者們難抑心中的激動,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邊文鋒說,只有強力推動創新發展,才能煥發出這種勃勃生機。

  7天來,采訪團成員體驗了革命斗爭的英雄歷程,接受了井岡山精神的洗禮,感受到了革命老區的可喜變化,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央視網記者袁育堃說,通過一個星期的采訪,了解了江西的深刻變化,親身感受到江西干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推動改革發展的精神風貌,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營養,增加了大量鮮活的感性認識,汲取了正能量。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