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东 > 特别报道

雙循環新格局下「錨定」何方?山東煙台答出「隆中對」

2020-11-04
来源:香港商报

  百日之前,72小時內,遍布煙台各地的30多個「三重」項目,留存下煙台市委書記張術平,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等人的足跡。數百億的總投資額、以新產業為代表的「四新」經濟,撐起實業為先的「中脊」,留白於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開合間。

 作為山東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煙台在40年改革開放潮湧中積累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外接東亞「朋友圈」、內連齊魯腹地的煙台,對於山東乃至中國北方區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圖景下,煙台站在創新策源地的角度拓寬發展之路,「上接天際、下接地氣」聚焦實業、矢志創新;懷揣開放的基因擁抱未來,「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時看長遠」建構縱深空間、參與全球化貿易;腳踏包容勇進的城市沃土,讓713萬名城市個體都能感觸時代變革下自身的存在。

 今年上半年,煙台GDP實現3457.44億元,增速比全省、全國分別高0.6和2個百分點,是山東唯一三次產業全面正增長的城市。縷析數字背後的故事,方知煙台巨輪「錨定」所在。

 絢麗的漁人碼頭 矯希鵬攝

 「萬華」 燈火 朱岩攝

 實業與創新 自市委書記的腳步中 「看實業」

 7月20日,美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成為煙台第49家上市公司。作為擁有山東上市企業最多的地域,煙台上市企業榜單中,絕大多數為民營類工業企業,正是這些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構成了煙台經濟發展的底色。

 自2020年半年報看,相當比例的煙台上市企業在疫情衝擊之下仍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專業從事「測溫儀器」的高新技術企業睿創微納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376.70%;高分子新材料的生產企業道恩股份,則實現同比641%的淨利潤增幅;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雙塔食品,錄得1.68億元淨利潤……

 工業肇始於19世紀末葉的煙台,在實業領域一直是山東的「先手」和「模板」。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煙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分布在37個大類及其中的186個中類中,工業門類較為齊全。

 在2020年山東兩會上,煙台市委書記張術平面對中外媒體說:「在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煙台的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雙雙入選,位列山東首位、全國前列。這兩個產業,我們是有底氣的!」2019年9月,全球設計產業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產業發展峰會-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亦在煙台落地舉行。

 對實業的重視,可從張術平的腳步中管窺一二。2019年11月5日,張術平帶隊參加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時,先後到訪的企業有:現代汽車公司、法孚集團、斗山工廠機械(中國)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每到一地,他都詳細了解企業的特點和獨特稟賦,比較煙台產業鏈條的優勢和不足。

 2020年7月4日至7月6日,張術平與陳飛帶隊,對各縣(市、區)和功能區的30餘個「三重」項目(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大事項)現場觀摩。綠葉國際醫藥科技產業園、浩睿智能機器人項目、萬華全球創新中心、南山鋁業世界級高端鋁業基地……這30多個項目,不僅有立足本地產業鏈條的「接地氣」項目,還有與人工智能、數字芯片等新經濟相結合的「接天際」項目。

 本報記者注意到,張術平、陳飛等煙台市級領導,每到一處工地、一個項目、一條生產線都會詳細了解運營模式、商業邏輯,並一一作出點評。在觀摩棲霞通圓共和生物科技項目時,張術平就說:「雖然投資和規模不大,但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我們要關心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幫助他們成長。」

 在25.31萬戶企業主體中,煙台市委、市政府決策層清醒地認識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當下,實業領域承載?就業和縱深發展的空間,這需要在結構、微觀、區域上細細拆分,產業選擇上「上接天際、下接地氣」:既不能放棄區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成熟的優勢,又要提前布局「老樹發新枝」大力發展新經濟。

 打造創新策源地鍛造「新韌性」

 「先手」意味主動,「模板」表示先行。煙台對於創新的重視,不僅體現在49家上市企業研發投入的年報中,更滲透在打造創新城市、創新區域、創新節點為中心的生態網絡中。企業正藉助城市創新策源地,不斷延展?自己的創新鏈和產業鏈。

 2019年11月30日,張術平在出席一次國家級論壇時發表主旨演講,在談到「萬華經驗」時總結了三種精神:日益進取、自強不息的改革精神,心懷家國、樂於奉獻的擔當精神外以及敢為人先、引領潮頭的創新精神。

 張術平說:「萬華這些年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和科研攻關,不惜重金吸引高端人才,重獎重用專業人才,先後自主研發並完成了重大科技成果有100多項,榮獲國家科技一二等獎等國家獎勵7次,成為中國製造業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創新二字,是張術平強調的高頻關鍵詞。

 不僅是如萬華般的大型骨幹企業,最具市場活力因子的中小企業,同樣在創新路上矢志不移。如上文中所提及,今年7月20日剛剛上市的美瑞新材,成立僅10年時間,但在關鍵技術方面牢牢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並坐擁山東省高分子彈性體新材料工程實驗室、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正是這些「創新要素」,才讓企業在短時間內起舞資本市場。

 此外,有數字表明,擁有1038公里的綿長海岸線的煙台市,現有船舶海工研發人員達到1500餘人,形成了中集海工院、傑瑞工業設計中心、蓬萊巨濤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創新平台。

 營商更贏商 賽家豪攝

 在頂層設計上,煙台2020重點鎖定的是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物技術與大健康、航空航天、海洋經濟、新材料、新能源和數字創意」等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1月至8月,煙台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9%,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7個百分點。「四新」經濟投資增長23.6%,佔固定資產的投資60.4%。

 走在創新「十字路口」的煙台,從未像今天這般渴盼?人才的支撐。據2020年上半年山東省市場化人才流動調查報告,目前青島、濟南是吸引人才的「杠鈴兩端」,其他很多地域包括煙台均為人才流出地。

 2020年山東省兩會期間,市長陳飛面對記者就說,「在招才引智方面,煙台出台了高層次人才交通補貼、人才貸風險補償、金融高端人才獎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對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提供最高1000萬元無抵押、無擔保的人才貸等,讓每一位來煙發展的人才都能安心、安身、安業。」今年4月份,煙台還出台「355引才留才目標」:即利用3年時間,引進博士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學子500名,吸引5萬名大學生在煙就業。

 製造業強市闊步前行 賽家豪攝

 相較企業在技術開發等方面的研發投入,煙台更看重基礎研究方面的創新突破。2017年運行的煙台藥物研究所,已先後開展20個新藥及仿製藥項目的研究與開發,為製藥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了10000次的技術服務。日前,其承辦的一項2019年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已順利通過論證。當地千億級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將為這些創新成果的轉化提供龐大的產業支撐。

 如今的煙台,創意、技術、資本等在創新生態中加速重組,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發展在煙台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鍛造出經濟的「新韌性」。

 開放與未來 從東亞到齊魯的「地緣大勢」

 煙台自貿片區奮楫前行 賽家豪攝

 「從腹地角度看,山東可能是一個『神經末梢』,但從面向日韓、面向世界的角度看,山東就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曾這樣解構山東的地緣結構。

 地處膠東半島、與日韓隔海而對的煙台,毫無疑問站在山東開放的最前沿。在煙台背後的山東腹地,是一個有?過億人口、15萬平方公里、GDP過7萬億的縱深空間,這種地理空間繪就怎樣的畫面,繫於時代追夢人的書寫。

 煙台的「開放」是行動派,這一點在4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中體現得淋灕盡致。1984年,煙台就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開放是其骨子裏的基因。

 今年9月15日,由煙台市與日本夏普株式會社共同打造的「夏普超高清產業研究院」在煙台開發區中日產業園揭牌成立。這是煙台開發區第123家、中日產業園首家世界500強投資項目,此項目不僅將對傳統電視行業發展產生影響,而且致力民生、農業、工業等領域升級,可深度融合中日優勢資源,打造合作範本項目。

 目前,煙台開發區已累計落戶日資項目150多個、總投資達到10億美元,日本500強投資項目10家,成為日資企業在中國的重要集聚地。

 與中國地理鄉鄰、發展階段相近的東盟,在今年發布了《東盟關於向工業4.0轉型的宣言》,泰國、印度尼西亞相繼推出了製造計劃和路線圖,制定了體系化的支持政策。在發展路徑上,已經走在前面的煙台,與其有?較強的產業契合空間。

 本報記者獲悉,即使面臨疫情衝擊,今年1月至8月,煙台與東盟貿易額仍達到234.2億元,增長40%。截至9月份,煙台已累計吸引東盟國家投資項目538個,實際使用東盟資金26.1億美元;煙台在東盟的投資企業則達到73家,中方協議投資額20.8億美元。東盟,已經成為煙台重要的合作夥伴;煙台,也成為東盟進入山東市場以及更廣地域空間的橋頭堡。

 未來,煙台將進一步深化與東盟各國產業鏈、價值鏈的融合對接,在新基建領域開展合作,探索推進跨境電商等新貿易方式,探索兩國雙園、兩國多園等發展新模式,以更加全方位的合作為雙方發展帶來新契機、增添新動能。

 自貿區「過河」勇當「試驗田」

 2013年,上海設立了第一個自貿片區,截至目前中國已有20餘個自貿片區。山東自貿試驗區下轄119.98平方公里,其中煙台片區面積29.9平方公里,包括中韓(煙台)產業園、煙台綜合保稅區西區兩個國家級園區。

 在2019年面向海內外推介自貿片區時,張術平說自貿片區不是開發區的升級版,也不是高級階段的開發區,而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政策試驗區。「自貿片區是整合全球資源的高位平台,是邁向全球產業鏈高端的重大機遇。經此橋樑,煙台能有效參與全球城市合作和國際交往,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在山東自貿試驗區七大改革領域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放在了首位,明確要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行『極簡審批』『不見面審批(服務)』,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信用監管為核心、與負面清單管理方式相適應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

 這是面向未來的「試驗田」!

 2019年10月,煙台自貿片區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跨境審批服務,讓韓商不出國門即可獲得中國市場主體資格和經營資格。目前,煙台自貿片區已重磅出台優化政務服務20條意見、50條創新舉措和60條惠企新政,推行極簡審批、極速辦理、極優服務,企業開辦時間最快2小時,八成以上審批事項全國最快。

 8月27日,煙台自貿片區上海推介會暨科創離岸雙向孵化基地啟動儀式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舉辦,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上海眾多企業界、科研機構人士來到現場。此次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對標」和「攜手」背後,是煙台繼設立中加、中韓、中俄等跨境離岸雙向孵化基地之後,推出的又一項創新舉措。藉助復旦大學的一流科創資源優勢,煙台自貿片區將搭建煙台對接引進上海高端人才和科創資源的「橋頭堡」,為高水平開放提供強力後援。

 自2019年8月底山東自貿區煙台片區掛牌以來,來自國內外、各行各業客商紛紛來區諮詢洽談,特別是在投資、貿易、金融、創新等方面尤為活躍。坐擁5萬多家市場主體的煙台開發區,正在享受着自貿片區創新開放的「紅利」。

 城市与个体 在历史机遇中找寻「自我坐标」

 收獲的季節 台本敏攝

 市委書記張術平曾用「三次歷史機遇」標記這座有着「仙境」之稱的城市:「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2017年被列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2019年山東自貿區煙台片區的啟動建設,這是煙台城變過程中的三次重大歷史機遇。」

 煙台市委、市政府決策層明白,40年潮漲潮落,不只是抽象的時間概念,這三個重大節點不斷豐富着這座城市的地域性格,讓城市中個體都能感觸時代變革下自身的存在。他們也用為先之舉,實現着各自的自我。

 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抓住機遇、把握機遇、發展機遇,正是煙台人的本色。

 這裏有40年前以村辦企業起家,最終發展成包括工業、金融、房地產等為主導的南山集團董事長宋作文;這裏有26年間,把一個鄉鎮物資站發展成全國最大花生油生產企業的魯花集團董事長孫孟全;這裏有帶領員工艱苦創業,用12年的時間將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打造成為車胎行業龍頭企業的玲瓏集團董事長王希成。

 如今,站在改革開放的幕布下,煙台713萬名個體正以敢為人先的性格特徵實現?個體價值,而城市正是個體實現自我的載體和平台。

 碧海鷗影 張吉華攝

 市長陳飛在2020年煙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煙台將吹響全面建設芝罘仙境、海上世界、幸福新城等「九大片區」的集結號,在中心城區形成多組團同步崛起的建設新局面,不斷導入優質公共資源,以重點片區的開發引領城市功能迭代升級,為煙台人民建設更好的城市、創造更好的生活。

 可以說,增進民生福祉正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正是打造「生產、生活、生態」最優空間和「宜業宜居宜遊」品質城市的為民初心。

 「煙台要打造的,是一座製造業強市、海洋經濟大市、宜業宜居宜遊和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張術平在2020年初曾做過這樣的動員,「我們要以攻堅的精神、攻堅的姿態、攻堅的節奏,堅決打贏重點項目建設、雙招雙引、新一輪開放等六大硬仗。」

 時值當下,煙台這艘巨輪如中流擊水,正奮楫勇進。(孫珂 趙向陽)

 煙台俯瞰 鄒剛攝

[责任编辑:刁瑾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