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僑海·歸心 | 王起鵾:在紅旗下成長 榮譽屬於祖國

僑海·歸心 | 王起鵾:在紅旗下成長 榮譽屬於祖國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2-18 15:29:04 來源:廈門致公

    致公黨黨員中,僑海人士超過90%,其中有許多上世紀50-60年代響廈門市目前1330餘名致公黨黨員中,僑海人士超過90%,其中有許多上世紀50-60年代回應黨和國家號召回到祖國支援建設的老歸僑。僑海歸心,歸僑老黨員們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從不同起點出發,終踏上回歸祖國的路,在不同崗位匯聚力量,歸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偉力。

    自2023年9月起,《廈門致公》微信公眾號開設「僑海·歸心」專欄,記述歸僑老黨員們一路走來的涓滴故事,反映他們國門內外的特殊經歷,傳承他們聚力歸心的愛國情懷。讓我們一起趟過歷史的長河,品讀他們的傳奇人生,傳承他們愛國愛鄉、勤勉奮鬥、矢志不渝的僑海報國精神。

    王起鵾,致公黨廈門市委機關支部黨員,福建廈門人,1948年出生於緬甸。1964年回國到集美僑校讀書,1968年應徵入伍,1971年退伍。1981年加入中國致公黨,1984年調入致公黨廈門市工委會,致公黨廈門市委第三、四屆專職副主委,現任致公黨中央黨史研究與黨務工作委員會顧問,政協廈門市委員會特邀研究員,福建省「閩僑智庫」成員、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名譽教授,廈門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副主席。歷任廈門集美校友總會常務理事、顧問,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理事,廈門海外聯誼會、海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廈門市緬甸歸僑聯誼會理事長,香港集美校友會名譽會長、集美僑校香港校友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緬華互助會顧問等職務。

    本文《在紅旗下成長 榮譽屬於祖國》來自王起鵾的回憶和自述,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歸僑老黨員的精彩故事吧!

    紅旗在心中 祖國在心中

    我的父親王仁章祖籍廈門集美高浦村,抗日戰爭爆發後移居緬甸,並參加了由許金榮等愛國華僑領導的緬甸華僑救災會、工聯,積極募捐支持祖國抗戰。他為人耿直,愛恨分明,不求名利地位,衷心耿耿地為緬甸華僑的教育事業服務20餘年,教育和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愛國青少年學生,甚至出錢出力將自己培養的學生送到祖國學習。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父親親自製作五星紅旗升在他任教的華僑學校,並經常對我們說起新中國成立時的激動難忘的情景,盼望祖國更加強大。從此每年的國慶,父親都會親自製作許多小五星紅旗,帶領華僑學生唱國歌,激勵華僑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我自幼就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薰陶,每天早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歌唱祖國」,時常把我們小學生帶進夢想中的祖國,夢想着長大後能駕駛汽車從中緬邊界回到自己的祖國……在我們海外僑胞的心裏,五星紅旗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尊嚴。歌唱祖國時,紅旗在心中,祖國在心中。1961年1月2日,我和許多華僑學生、緬甸學生一道,舉著五星紅旗夾道歡迎周恩來總理率領的由437 人組成的9個代表團一行。那年的元旦到周總理結束訪問緬甸行程之日,每天都看到父親親手把五星紅旗升在禮居市中華學校的樓上,並經常引導路過學校、來自祖國的訪問團成員。在父親的教導下我樹立了愛國主義思想,立志「好好學習,爭取回國!」1963年底父親把我和弟妹三人安排從仰光途經曼德勒、臘戍到棒賽,並跨越中緬邊界經畹町、昆明、福州,最終抵達陳嘉庚倡辦的集美僑校讀書……

2.png

王起鵾(前排左一)與集美僑校同學積極參加橫渡集美-高崎海峽活動

3.png

集美僑校師生歡送王起鵾入伍

    紅旗下成長 誠毅伴我行

    1963年12月,我帶着妹妹和弟弟從緬方邊界經過畹町橋,一面五星紅旗在橋頭飄揚,是祖國迎接我們歸來了……激動的心情讓我們無法平靜。接待我們的僑務部門負責人介紹說,1956年12月,周總理陪同緬甸貴賓,經畹町橋赴德宏州府芒市參加中緬兩國邊民聯歡大會,書寫了中緬兩國胞波情誼的新篇章。當時的畹町鎮似乎比對面緬甸棒賽鎮(又稱九穀鎮)落後,夜晚一片漆黑,然而,我們早早地起床,仰望飄揚的五星紅旗和藍色的天空,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回國就是為了學習,為了參加祖國建設,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1964年元月,我和妹妹王碧芬到陳嘉庚倡辦的集美僑校報到,學校不但為僑生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非常注重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其「嚴治校、嚴治教、嚴治學」的辦學方針深受海外華僑的讚譽。許多僑生在這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當我再次看到校門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時,我暗自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在集美僑校,我和妹妹享受助學金之外,每月還有12元生活費,即使在「困難」時期,僑生仍然得到了祖國母親的眷顧。在集美僑校,「誠毅」精神伴我成長,我的理想終成現實。當時正趕上毛主席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我和同學們一起投入了學習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學習王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熱潮中,做好了「一顆紅心、多種準備」,隨時為祖國的需要貢獻自己的一切。在五星紅旗引領下,我遵循黨和祖國的要求,在自己的學習崗位上,為將來參加祖國建設做好了準備。1965年我光榮加入了共青團,後來被評為「三好生」「五好民兵」,當選校學生會幹部、出席廈門市「學代會」;擔任僑校民兵連副連長、糾察隊大隊長,出席廈門市民兵代表大會、當選廈門市人大代表。1966年10月,我代表集美僑校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觀禮台上,見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1968年我又實現了一個理想,從僑校應徵入伍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部隊的大熔爐裏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成長……

4.png

    有了理想和信念,必須要執着地追求。入伍後,我把校園知識帶入部隊,靠筆桿子宣傳毛主席的最新指示、部隊的好人好事,既鍛練了自己、也鼓舞了士氣,受到部隊領導的贊許、被評為「五好戰士」,多次獲得記功和嘉獎。1969年夏天,幾位集美僑校同學到北京找我,談到僑生們上山下鄉後的處境,期望我能向上級反映,我如實寫成長信,寄到中央相關部門。此後,僑生們在農村「修理地球」接受「再教育」的情形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我決心退伍後,一定要為僑生們多做些實事。1971年,我帶上不多的退伍金到永定,從坎市到下洋,一個多月走進十幾個社隊,和集美僑校的「知青」同宿同食,並再次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撰寫成「華僑知識青年在永定的生活狀況」一文,分別寄往省、市革委會和國務院。從此,我與「僑」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僑服務成為我今後的職業理想……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吹響了僑務工作改革開放的號角,廈門經濟特區的建立也為僑務工作的撥亂反正贏得了時間,為僑務工作的恢復與發展贏得了機遇。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我見證了僑務事業的發展,見證了「僑黨」致公黨事業的壯大:1981年我參加致公黨,並參與致公黨廈門市地方組織的籌建工作;主動協助落實歸僑知識份子政策和僑房政策;幫助集美僑校的複辦工作;組建廈門歸僑文藝隊、組織歸僑醫療服務隊到涉僑單位為歸僑僑眷服務;協調市「五僑」的聯絡工作;積極推進僑務立法;加強僑史和致公黨黨史研究;參與籌建廈門歸僑知識份子聯誼會;協調、拉近港澳僑界與廈門的聯繫;積極做好引進僑資僑智和僑務對臺工作。這四十多年,只要是涉及僑界的事,只要是歸僑僑眷、華僑華人需要幫助時,我就會致力為公、盡責盡力,責無旁貸。

5.png

    1984年,我正式調入致公黨廈門市工委會,實現了從企業的技術管理幹部到黨派機關幹部的角色轉換。那時是致公黨在廈門市發展初期,許多歸僑僑眷不了解也不敢加入黨派組織,我利用自己在僑界的廣闊人脈,憑着鍥而不捨的努力與發自肺腑的真誠,積極在僑界代表性人士中推進組織發展工作,使致公黨隊伍在廈門市穩步壯大,我也被評為廈門市「僑務工作者先進個人」。

6.png

    因工作需要,我先後擔任二屆的廈門市政協委員、當選二屆的市人大常委,六次出席中國致公黨全國代表大會,二次參加全國「僑代會」,出席省、市致公黨和僑聯代表大會的次數就更多了。2009年、2023年先後兩次被授予「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2006年中國致公黨中央授予「全黨機關建設工作先進個人」;2020年9月25日應邀參加中國致公黨中央在北京舉辦的紀念中國致公黨成立95周年座談會。我只是一個平凡歸僑,回到祖國60餘年,從僑生、軍人、工人、大學生、技術員到公務員,學習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榮譽職務、獎勵、獎狀有一百多個,然而領導職務、政治榮譽更多的意味着責任,而不應該過高地估量自己、或成為向組織伸手索取私利的本錢。這些榮譽,無不凝聚著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凝聚著老一輩的革命薪火相傳,凝聚著祖國大家庭裏關心、支持我的每一個人的付出……

7.png

8.png

2018年王起鵾(右一)帶着《海外洪門與中國致公黨》參加香港歸僑史料叢書展覽,並與印尼著名報人李卓輝(左一)合影

    矢志僑史研究 忠誠奉獻祖國

    2006年,58歲的我離開了黨派的領導崗位,開始了從領導向研究學者的轉變。退休近二十年來,我「放下身段」,以普通一兵默默無聞地為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做些力所能及工作;2009年,主動協助華僑大學到緬甸仰光設立孔子課堂;仍然繼續與致公黨組織和黨員保持聯繫,應邀為各地黨員、基層僑聯授課,講解致公黨黨史和僑情僑史;同時,還協助中共廈門市委統戰部、市僑聯編著《廈門市海外聯誼會成立20周年》專輯和《廈門市僑聯成立60周年》畫冊,繼續為統一戰線、為歸僑僑眷、華僑華人及廣大致公黨員服務。 2013年底,致公黨中央原主席羅豪才在聽取我關於致公黨黨史研究工作情況彙報後,談到了一件令他掛懷已久的往事。他說,自己有一次在與習近平同志交談時,感覺到習總書記對中國洪門的歷史非常了解,知道中國致公黨在海外建立,並與海外洪門組織有歷史淵源關係,然而這種「淵源關係」的具體內容卻不得而知。黨內當時在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透徹,特別是中國致公黨從建黨籌備之後在海外的這段歷史一直是空白的。羅主席對還原史實的期望和黨史研究的嚴謹,激勵著我不斷深化和開拓黨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2014年,在致公黨廈門市委會的支持下,我開始着手《海外洪門與中國致公黨》一書的撰寫工作。為了保持史料的豐富和真實,我輾轉海內外多地,蒐集到很多珍貴史料的原物和原件照片,並把實物照片與已有的文字記載進行一一比對和佐證,力求揭開蒙在早期黨史上的面紗,還原歷史。2017年6月,歷經近三年的時間,該書終於出版問世,得到了全國各地致公黨黨員的關注和支持,目前已經三次再版。由於致公黨成立於海外,許多曾經被遺忘的黨史還需要進一步發掘。

9.png

    祖國的強大才是海外僑胞的靠山,中國夢,也是千千萬萬僑胞的夢……(來源 廈門致公)

頂圖:王起鵾(後排中)一家在緬甸時的合影

責任編輯:林梓琦 僑海·歸心 | 王起鵾:在紅旗下成長 榮譽屬於祖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