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南沙湴湄村興起「非遺遊」

南沙湴湄村興起「非遺遊」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5-08 11:12:24 來源:南方日報

香雲紗「出淤泥而染,灼烈日而華」。受訪者供圖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非遺香雲紗很「忙」:以香雲紗製作的時裝先後亮相第十六屆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剛剛正式啟用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香雲紗正掀起嶺南風新潮流,而不少青少年在南沙區欖核鎮的湴湄村接觸到這一非遺項目。該村以雲紗星韻香雲紗非遺產業園(下稱「香雲紗產業園」)為平台,挖掘本村及周邊地區製作香雲紗的歷史,在「星海故里」這一文化品牌後,再打出一張「文化牌」。

非遺找到新傳承地

香雲紗產業園選址湴湄村,其中一個原因是香雲紗很「挑剔」。

香雲紗複雜的染整技藝,可以概括為「三蒸九煮十八曬」,製作過程「因天而異、因地而異、因場而異、因人而異」,因採用天然植物染料和純手工染整工藝,所以每一匹香雲紗可謂獨一無二。

除了繁瑣,生產地還必須配備薯莨、河泥、草地、陽光這四大要素。因為香雲紗的製作,織物需要用薯莨汁反覆浸泡、覆蓋上河泥「過烏」、攤鋪於草地晾曬,所以有人用「出淤泥而染,灼烈日而華」來形容。

最神奇的一道工藝就是「過烏」,簡單來說就是給織物塗河泥。從科學原理上來說,通過日照,河泥中的高價鐵離子以及其他成分與薯莨汁中的單寧發生化學反應,織物塗上河泥的一面悄然發黑,最終形成面黑裏黃、越穿越軟的香雲紗。

「過烏」所用的河泥取自於珠江口,含有超過0.6%的硫化鐵。受限於材料,該工藝主要流傳於廣佛一帶,欖核鎮湴湄村正是其中一處生產地。

正是看中香雲紗的重要產地優勢,加之南沙區的區位優勢,廣州市雲紗星韻文化產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兆榮選擇了這裏,在欖核鎮建設香雲紗產業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香雲紗這一非遺項目。

香雲紗找到傳承地,湴湄村也找到新招牌。

「非遺文化是我們村找到的新『文化牌』。」欖核鎮湴湄村黨總支部第一書記張志濤說,除了挖掘該村的紅色文化,他們也發現該村香雲紗的製作歷史,於是與企業一拍即合,共同打造非遺這張「文化牌」。

青少年愛上香雲紗

如今每逢節假日,湴湄村人氣很旺,一群群學生來到這裏,了解香雲紗的故事。

「香雲紗染整技藝至今已有約600年歷史,起源得益於疍家人的智慧。」在香雲紗產業園的香雲紗非遺文化館內,講解員聲情並茂地介紹香雲紗的「前世今生」:俗話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為了減緩漁網損壞。但疍家人發現用薯莨汁浸染漁網則更加堅固耐用,並逐步運用到衣物上,這是香雲紗染整技藝的雛形。

以香雲紗產業園為基地,湴湄村實現了「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積極打造集生產、染整、加工、展銷、私人定製、品牌孵化為一體的香雲紗全產業鏈,助力香雲紗重新成為時尚界的新潮流。另一方面,湴湄村看重香雲紗這一非遺項目的文化賦能,為鄉村引入人流、資金流,撬動整個村的全面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非遺游」已經在湴湄村「火」了起來。作為廣東特有的技藝,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雲紗產業園先後獲評「廣州市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廣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今年2月被評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目前,香雲紗產業園已開設有11門香雲紗非物質文化研學課程,在這裏,學生可以體驗香雲紗「過烏」,在手絹上作畫,在生產工作坊觀看絲綢坯布成為香雲紗的流程,了解香雲紗數百年的發展歷史。

香雲紗只是開始。張志濤介紹,湴湄村以形成星海紅色文化為核心,香雲紗文化研學產業軸、嶺南盆景文化觀賞體驗軸為主要特色的「一核、兩軸、多節點」產業空間布局,讓產業和文化相互賦能,實現農文旅研融合發展。(記者 傅鵬)

責任編輯:呂馨 南沙湴湄村興起「非遺遊」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