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進展廳,精美的地毯映入眼簾。
「他打開那卷地毯,一展開,便如天穹覆地,滿布花鳥與星辰。」《一千零一夜》中如是說。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大型藝術特展《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即日起舉行,展期至10月6日。以90件橫跨三大洲的頂級文物,編織出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史。這是香港首個伊斯蘭藝術專題展,也是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首次東亞之旅。
展覽開幕,參與嘉賓合照。
展覽設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號展廳,分為四個單元,涵蓋地毯、陶瓷、金屬器、手稿與玉器等多元媒介,大部分展品來自享譽全球的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並結合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館藏。以歷史進程為主線,呈現自唐代以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貿易、工藝與藝術的交流互動。三大伊斯蘭王朝——薩法維、莫臥兒及鄂圖曼,作為本展核心,分別展出其皇家工坊製作的織品、手稿、金屬器與地毯,突顯其藝術高峰之餘,亦體現與中國文化互鑒互融的歷史脈絡。
瓷器上的六角星花紋,是中國與伊斯蘭文明交流的印記。
展覽的第一單元介紹了7 世紀以來伊斯蘭世界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這種互動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史學家杜佑(735–812 年)編纂的《通典》中,曾提及伊斯蘭教創立人先知穆罕默德(約570–632 年)。7世紀中期,穆斯林商人的海上貿易活動對中國南方的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兩地在藝術上結下深厚的不解之緣。中國藝術中的雲、蓮花、龍等紋路,成為伊斯蘭繪畫、陶瓷、地毯等藝術品中的重要紋飾,中國工匠也受到伊斯蘭藝術的啟發,比如展廳中的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折沿盆,造型源於於馬穆魯克時期(1250–1517年)的伊斯蘭金屬或玻璃器物,內部底座裝飾有六角星,六角星是伊斯蘭世界常見的圖案。據說這顆星有時被稱為「所羅門印章」,被刻在所羅門王的戒指上。
第二單元聚焦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最輝煌的伊斯蘭王朝之一,巔峰時期版圖極廣。國家資助下絲綢產業製造巨額利潤,絲綢也被作為一種外交手段。帶粉紅色、紅色和藍色花朵的紡織品 ,是薩法維織供所製造的最昂貴和獨特的絲綢紡織品,以一種同時使用絲綢經線和金屬緯線的複雜技術「zarbaft」製作而成,創造出富有質感和明亮的視覺效果。本展區還展出了珍貴的藍色《古蘭經》手抄本,以靛藍羊皮為紙,金字書寫庫法體字形,奶白色的書頁經過拋光處理,並撒有大量金粉,蓋有蘇萊曼一世私人印章。
這本《古蘭經》罕見的帶有蘇萊曼的個人印章。
薩法維王朝蘇萊曼一世「打獵」圖地毯,湊近看,細密的編織,栩栩如生的動物紋路
莫臥兒王朝藝術風格融合波斯、中亞與印度本土特色。在官方儀式上,地毯標誌着榮譽席位。第三單元中的海德拉巴凱沃基安地毯不僅體現了跨文化藝術交流,也彰顯了王室的宏偉氣勢。莫臥兒宮廷在舉行禮儀活動時,會使用這張極長的「杜爾巴」(即「接待廳」)地毯。
海得拉巴凱沃基安地毯,長長的地毯體現王室威儀。
鄂國曼帝國橫跨亞歐非,藝術風格以濃烈色彩、反覆集合與書法著稱,尤其是建築、陶瓷與空間布局上獨具匠心。如意寶珠禮拜毯 ,白底紅圖案的祈禱毯十分罕見,特色是以三個圓圈組成的圖案,在梵語中稱為「金達摩尼」(如意寶珠),源於佛教意象。地毯底部描繪的是先知的涼鞋或足跡,圖像強而有力。鮮豔色彩的文化創意紀念品。
如意寶珠禮拜毯,帶有佛教意象。
除了展品,此次亦設置多媒體互動、精美文創、workshop等等,讓觀者加深參與感的同時,留作紀念。「大馬士革廳」多媒體項目,帶領觀眾穿梭至19世紀富豪宅邸的接待室。走入廳中,木質花卉與幾何圖案分布,透過光影變幻,房間氛圍也隨之變化。房間牆壁上題詩一首:「鶯語夜闌干,友聲山外山。神之聽之矣,福履卜君安。」
大馬士革多媒體體驗,不同的光影在屋中呈現不同的色彩。
香港故宮館長吳志華對記者表示,「天方奇毯」展覽是首次在卡達以外舉行的類似主題展覽,彰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世界文明對話的使命。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總監Shaika Nasser Al-Nassr則對記者說,這次合作不僅展示伊斯蘭藝術的非凡工藝,更突顯伊斯蘭世界與中國之間深厚悠長的文化交流。 香港的雨沾濕波斯紋樣,杜哈的風沙裹挾嶺南蟬鳴。文化之毯的織線,正握在當下人的手中。(記者:Alphy,圖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Alphy)
《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0月6日
時間:周一、三、四、六日 10:00-18:00 | 周五 10:00-20:00(周二休館)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門票:成人150港元(含常設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