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經濟可以更有韌性

2014-12-15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如今中央文件的語言也似乎越來越有“嚼勁”,這一點,從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中多少可以看出。“精心謀劃用好我國經濟的巨大韌性”,便是一例。“韌性”二字,一時間頗受各方關注。

  何謂經濟的“韌性”,又該如何用好“韌性”,這是需要回答的問題。在中文字義里,“韌性”強調了彈性、復原力。有“韌性”的經濟,會在面臨困難的時候表現出強大的適應性與恢復性。有“韌性”的經濟,能夠為自身的轉型升級創造出空間。所謂經濟調速不減勢,確實需要依靠一定的彈性與韌性。

  中央文件此番雖是首次提及“韌性”二字,但這個詞語并非第一次從高層口里說出。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曾表示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李克強總理則至少兩次談及經濟“韌性”。這表明,決策層對于中國經濟的“韌性”,有比較明確的判斷。

  “韌性”不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談及中國經濟的“韌性”,可以從多個方面去理解。比如,中國幅員遼闊,市場極其廣大,整個經濟具有縱深度,具有相當大的騰挪空間;比如,中國勞動力人口具有某些特質,堅韌度較強;還比如,中國經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前也面臨下行壓力,但總體上運轉正常——透過諸多的角度,都可以看到經濟的“韌性”。這些“韌性”,在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時能夠幫助其避免走向“硬著陸”。

  除了上述種種解釋之外,經濟學家張軍對中國經濟的“韌性”還有一番看法。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是熊彼特所講的動態升級過程,即是一種“創造性毀壞”:用更新、更有效率的新經濟活動去沖銷那些舊的和失去效率的生產和投資活動,經濟發展也因此不至于“斷流”。

  張軍對經濟“韌性”的理解,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中國經濟具有不斷挖掘發展新動力的能力。經濟從一種狀態走向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走向中高速增長,從粗放的增長走向更具質感的增長,這背后都需要依靠某種“韌性”。用好這種“韌性”,可以幫助中國經濟贏得下一階段的發展,實現更具長遠意義的突圍。

  其實,中國經濟可以更有“韌性”。其一,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涵養根基,“韌性”來自于良好的根基;其二,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挖掘動力,動力充沛發展就不會“斷流”。涵養根基與挖掘動力互相支持,共同作用于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對于經濟根基的涵養,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這其中,政府依法行政、合理作為至為重要。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之下,對于如何約束政府權力,早已有共識。這幾年,此方面的進步明顯,但仍遠遠不夠。政府越權或者缺位,都會對市場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未來的經濟活動,需要一個更有安全感的發展環境,也需要一個更具法治精神的市場環境。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政府的政策才能更具公義與質量。

  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動力的挖掘,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不斷創新。要誠實地承認,當前創新的口號很響,但創新的實踐并沒有跟上。從工業4.0式的創新到萬眾創新,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當然,未來若干年里,于中國經濟而言,制度變革的效應也依然非常重要。

  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常常聯系在一起。這個正在轉型升級當中的經濟體,有“韌性”亦有潛力,這是令人對未來充滿樂觀的緣由所在。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用好“韌性”,如何使得經濟更具“韌性”,還有待實踐回答。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