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殼牌收購BP傳聞又起 專家稱或引發更多收購案

2014-12-16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Shell-Mex and BP Ltd.(殼牌麥克斯英國石油公司),一家看似熟悉,卻可能是老牌石油人幾乎沒怎么聽聞過的公司。萬能的維基百科在這家公司的英文詞條中這么解釋:這是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下稱“殼牌”)和英國石油公司(下稱“BP”)成立的一家合資公司,于1932年成立,為的是擴大在英國市場的銷售份額,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應對當時困難的經濟形勢。
 
  如今,早已是《財富》世界500強常客的兩家公司,卻有可能迎來比80多年前的那次影響范圍更廣的合作,至少,一些市場人士是這么認為的——北京時間12月3日,隨著BP股價一路大漲,據英國路透社報道,“數位交易員稱,市場傳言殼牌有意收購BP”。
 
  緊接著,有消息引述英國《每日電訊報》早前的報道稱,近期油價大幅下跌,利潤下滑或引發大型石油公司進行并購,“倫敦金融城消息人士認為,殼牌石油和英國石油未來一兩年或被迫合并”。
 
  中國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稱,很難判斷上述消息的真偽,“但市場總不會空穴來風。再說,人家在談判,也不會輕易讓外界知道”。
 
  “但客觀而言,現在確實是石油行業合并的好時機。”林伯強坦言,“至少,相比于經濟形勢好且國際油價一直往上走的時候,現在收購或合并的成本相對較低。”
 
  這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一直試圖聯系殼牌和BP就相關傳言進行置評,但兩家公司始終未能及時聯系上。登錄兩家公司的官網,并查閱殼牌和BP近期對外的公開說法,也沒有任何與上述傳聞有關的內容。
 
  再傳緋聞
 
  很多人不會忘記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石油七姐妹”:與老洛克菲勒創立的石油帝國一脈相承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起家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德士古和海灣公司,還有就是殼牌和BP。
 
  通過20多年的合并或整合,埃克森美孚如今成為了一家公司,雪佛龍與德士古2001年成功“聯姻”,海灣公司的資產早就分別出售給了雪佛龍和BP。分分合合間,當年的“七姐妹”也就殼牌和BP的動作最小。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比如,直到BP原CEO約翰·布朗勛爵離任多年后,人們才從他的回憶錄中得知:早在2004年,如市場傳聞般那樣,打算“強強聯合”的兩家企業早在2004年就開始了“謹慎的談判”。甚至,為了破除歐洲和美國(殼牌、BP部分資產在美國)反壟斷部門的疑慮,兩家公司還討論過剝離BP中游板塊的煉油業務和下游板塊的營銷業務。
 
  “外界普遍認為,這兩大巨頭的聯合勢必給監管帶來巨大障礙。另外,BP的董事會成員似乎也并不看好強強聯合,但我本人對此十分支持。”布朗在回憶錄中說。
 
  市場又一次大規模討論BP與殼牌的緋聞是在2010年。當年4月,由于突如其來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發生,BP股價一度腰斬,盈利出現困難。彼時,市場再次出現傳聞,一旦BP破產,接盤者“肯定是殼牌”。
 
  這個討論直到2012年圣誕節前夕都沒有停歇。因為,據海外媒體報道,殼牌CEO傅賽曾半開玩笑地稱,“自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后,殼牌和許多業內同行一樣,對BP的資產很感興趣。”此后,傅賽拒絕對上述言論進行解釋,但業內有關這兩家企業可能整合的傳言不絕于耳。
 
  不過,傳聞中的收購者殼牌同樣有“被收購”的傳言。2004年8月,由于“能源儲備丑聞”(2002年能源儲備虛增41%)持續發酵,市場炒作的話題是法國道達爾公司收購殼牌,因為,殼牌公司的業績和信譽產生了問題。但很快,這則傳聞就不了了之。
 
  2014年,緋聞再次襲來,主角還是殼牌和BP。
 
  英國路透社近日報道稱,“數位交易員表示,市場傳言殼牌有意收購BP。”隨后幾天,《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市場的消息又有了“正在談判”、“坐在談判桌前”等篤定的字眼。
 
  同時,還有消息引述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道稱,倫敦金融城消息人士認為,殼牌石油和英國石油“未來一兩年或被迫合并”。
 
  “如果一旦如傳言的那樣‘被迫合并’,你可以想象,會產生多大的量級。”一家曾在某全球500強企業供職的人士第一時間在和《國際金融報》記者交流時稱,“對比之前的交易,這個量很可能會在千億美元以上。”
 
  油價所累?
 
  “市場從不會空穴來風。”上述曾在全球某500強企業供職的人士對《國際金融報》猜測,“個人認為,此次緋聞出現的直接原因,還是國際油價的大幅下滑。”
 
  就在上述傳聞再現市場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剛下達了“不減產”的決定,這讓國際油價短期內失去了惟一反轉的“救命稻草”。
 
  “OPEC決定不減產,雖在許多業界觀察者的預料之中,但仍對國際油價產生了顯著影響。11月27日,當歐佩克宣布不減產決定之后,普氏能源資訊估算的北海地區輕質低硫原油基準即期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下跌了6.79美元/桶,達到4年來最低水平。”普氏能源資訊中國區編輯部總監Sebastian Lewis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介紹。
 
  “現貨價格的下跌,更意味著,石油公司上游開采利潤的減少。”有券商分析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補充分析,“直接的影響就是殼牌和BP業績可能的下滑。”
 
  “低油價是導致并購流言再起的直接原因。目前,分析師們描繪了一幅最為灰暗的前景,爭相猜測最低的國際油價何時會到來。這種不確定性使得石油巨頭們的股價受到重挫。”美國CNBC財經電視臺也分析稱,“因為,即使油價下跌,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居高不下。因此,潛在的并購看上去更加有吸引力。”
 
  事實上,就在殼牌收購BP的傳聞出現前,上個月,石油勘探服務業剛完成了一項驚天并購——11月17日,全球第二大油服企業哈里伯頓和第三大油服企業貝克休斯宣布合并,前者共斥資346億美元,以新股和現金收購的形式,收購貝克休斯所有股權,并建立一個市值達700億美元的“全新的哈里伯頓”。
 
  “收購背后的動因,目前指向的都是低迷的國際油價和由此引發的公司業績的下滑。”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但就戰略層面看,除了可以補強殼牌在中東地區上游的石油資源之外,看不出兩家公司合作有怎樣互補的地方。”
 
  不過在幾周前,一位國外的股票分析師奧本海默發表研究稱,隨著近期油價下跌,BP目前的盈利率降到同行最低水平,“就此,BP很可能成為下一個收購目標”。
 
  林伯強則認為,賬本不難算,“經濟形勢好、國際油價飆漲的時候,也會發生并購案,但成本往往比較高,也往往會有很高的溢價。當經濟形勢不好,國際油價會持續走低,并購案的成本也會更低,一些效益不好的企業話語權相對較弱,收購方也能更好操作。收購最終成功的幾率也會高很多”。
 
  “因此,現在總體上是大型石油公司出手的好機會。”林伯強指出。
 
  英國《獨立報》認為,從歷史上來看,低油價“歷來是引發收購活動的導火索”,且“大型公司試圖縮減支出,并尋求通過擴大市場份額來保證利潤”。
 
  比如,1998年,當年國際油價低迷不振之際,阿莫科公司被BP“鯨吞”,以860多億美元的總并購額成為當時石油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購。同時,這次并購帶來了雙重結果:一方面,產生了英國最大的公司和世界石油行業第三大公司;另一方面,這筆交易同時引發了一系列并購活動——埃克森收購美孚公司、雪佛龍收購德士古公司以及道達爾菲納對埃爾夫的收購。
 
  不過,除了低油價,還有外媒分析稱,“由于殼牌的大股東抱怨公司持續投資昂貴的邊緣項目,卻未能帶來健康回報,是殼牌屢次向BP拋出收購意向的另一關鍵原因。”
 
  “BP身背百億負債,在重塑聲譽的道路上困難重重,讓很多競標者望而卻步。到目前為止,BP也未徹底走出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陰影。”外媒分析,“與此同時,殼牌正經歷挫折。比如,阿拉斯加北極作業項目結果不盡如人意,放棄了在沙特阿拉伯的一項天然氣項目,同時,尼日利亞國會委員會要求殼牌支付2011年漏油事故中的40億美元賠償金等。”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站在這個角度,兩家公司可能要通過“強強聯合”擺脫各自的困境。
 
  面臨難題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經濟師趙前撰文稱,由于BP是若干政治穩定區域規模最大的生產商,例如墨西哥灣地區、英國北海地區及阿拉斯加普魯德霍灣油田等,“因此,收購BP有利于收購方優化業務布局和資產結構,提高盈利的穩定性,降低運營風險”。
 
  但咨詢機構IG的分析師Chris Beauchamp卻稱:“殼牌收購傳言推高BP股價,但很難相信殼牌會在石油市場這樣一個艱難時期實施計劃如此大規模的收購。”
 
  “問題在于,從資產配置上看,BP或不值得殼牌花大規模的資金來收購。”崔新生認為,“在中游和下游板塊,殼牌和BP雖然一直是競爭關系,但業務趨同。除了在中東地區和美國部分油田擁有的優勢外,上游板塊方面,殼牌和BP也很少有互補之處。”
 
  “還有,都說經濟形勢不好,那么,到底殼牌有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起這項巨額收購。”因此,在崔新生看來,雙方最終合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就收購金額看,英國《獨立報》給出的數據是2000億英鎊。2014年《財富》全球500強企業的排名顯示,殼牌以163.71億美元(1010.86億元)的盈利位列榜單第二,BP以234.51億元的盈利位列榜單第六(營收不及殼牌)。
 
  “拿之前的一些收購案比較,如中海油收購尼克森公司,當年BP收購阿科石油公司和阿莫科石油公司等案例來比較,千億美元級別幾乎是一定的。”上述券商分析師稱。
 
  對此,林伯強認為,企業都不會和利益過不去,“兩家企業合并,說不定真在談了。就往年的案例看,只要對股東負責,且能給股東帶來好處,這項收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且,大型企業收購都會尋求投行的幫助,根本無須為資金擔憂”。
 
  趙前撰文稱,殼牌與BP最終達成收購協議有較大難度,但仍有操作空間。
 
  “針對2013年業績大幅下滑的狀況,殼牌已在采取一系列戰略措施進行調整。比如,上游板塊投資更加注重資產優化,主要集中于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區域和業務,確保資本效益和投資回報水平。同時,加大剝離下游資產力度,聚焦競爭力強的領域,強化低成本原料優勢。”他認為,按現行成本并剔除特殊項影響后,殼牌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了11%。
 
  “下半年,受國際油價下跌影響,利潤雖有所下滑,但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因而,殼牌具有足夠的能力完成并購。”趙前稱,另一方面,2010年發生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后,BP在法務和清理工作上支出超過400億美元,且這一數字可能繼續擴大。
 
  “在當前油價低迷、市場困難時期,被收購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趙前稱。
 
  分析人士認為,殼牌和BP的合作還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就是壟斷。一些外媒稱,這樣的協議將使壟斷帶來的影響遍布世界各地,“石油公司投資者將在低油價時重拳出擊,一些股票將被對沖基金所取代,以便更快獲利”。
 
  對此,有高級銀行家公開稱,規模不構成問題,“在全球六大石油公司中,如埃克森-美孚與另一家石油巨頭合并,合并后公司也不過占據全球石油產量的6%左右,很難引發嚴重的壟斷擔憂”。
 
  為人忽視的是,另一個擔憂在俄羅斯。2012年11月,BP曾通過中國的公關公司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確認,通過出售旗下俄羅斯合資公司秋明BP(TNK-BP)的資產獲得了俄石油19.75%的股份。
 
  事實上,隨著歐盟與俄羅斯關系的惡化,俄石油早就上了歐美國家制裁的黑名單。今年9月底,埃克森美孚就迫于政治需要,放棄與俄石油共同開采北極地區石油資源的協議。業內人士稱,就目前的局勢看,一旦收購BP,殼牌或在對處理俄羅斯的關系問題上陷入兩難。
 
  但好消息是,今年9月20日,殼牌駐俄羅斯代表奧利維爾·拉扎爾曾表示,“我們在俄羅斯的發展戰略沒有改變。我們有長期合作項目,希望繼續在俄羅斯工作。”
 
  中國節奏
 
  在林伯強看來, 上述收購傳聞一旦成真,可能將是新一輪國際石油資本洗牌的“前奏”,甚至引發更多的收購案。
 
  稍早前,油服行業的大型并購案已然實現——哈里伯頓高溢價收購了貝克休斯,不僅對全球第一大油服企業斯倫貝謝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還對整個油服行業的格局產生了顛覆性影響。
 
  “個人認為,未來的并購案,更多的可能會與中國扯上關系。”林伯強猜測,“也許,現在中國能源企業就在瞄準目標,選擇在合適的時機下手。不遠的將來,可能是半年后,或可以期待一些中國的收購傳聞。”
 
  目前,中國能源企業部分小規模的行動已經出現。
 
  12月10日,在中國香港和加拿大兩地上市公司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與科佩克(中國)有限公司分別就南海52/22、52/26和63/13區塊簽訂了共計3個產品分成合同。
 
  “根據產品分成合同規定,中國海油擔任上述3個區塊的作業者,并在勘探期內與科佩克按照20%∶80%的參與權益比例提供勘探費用。雙方將在上述區塊進行三維地震數據采集,并鉆勘探井。”公告稱,進入開發階段后,中國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任一商業油氣發現不超過70%的權益。
 
  與此同時,一些潛在的收購對象已然浮現,比如,深受國際油價下跌之苦的俄羅斯能源企業。“國際油價本輪的下跌,輸家就是石油出口國,尤其是嚴重依賴石油收入來平衡預算的國家。”Sebastian Lewis稱,“實際上,俄羅斯和尼日利亞等國的貨幣已經面臨壓力,盧布自6月份以來已經貶值了36%。”
 
  12月1日,俄通社報道稱,俄政府宣布,將出售所持的該國最大石油生產商俄石油19.5%的股權。“這一點,值得中國能源企業關注。”林伯強稱,因為,在中俄能源合作處于“蜜月期”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機會“非常大”。
 
  在11月上旬,俄石油曾邀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購買萬科爾油田部分股份。位于俄東西伯利亞北部的巨型油田萬科爾油田是俄石油旗下最大的油田之一。
 
  上述的券商分析師也對記者直言,中國能源企業下一個收購或合并的動作很可能還是在俄羅斯,“因為,國際油價下跌,受影響最深的還是俄羅斯等原油和天然氣生產國”。
 
  恰恰在本月初,俄羅斯政府對外宣布,將出售所持有的該國最大石油生產商——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稱“俄石油”)19.5%的股份。
 
  但崔新生提醒,并購的契機是一回事,與國外石油公司的談判及與相關政府打交道又是另一回事。
 
  “油價低迷的情況下,確實有機會,但有時候,經驗不足,一旦購買了不良資產,機會往往會變為累贅。”崔新生說,“在海外收購方面,中國還遠不如美歐的能源企業這么成熟。”
 
  在崔新生看來,中國目前可以做的,還是補強自己的戰略原油儲備,以達到90天左右的國際標準。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對媒體稱,全球油價暴跌或為中國企業出海并購能源企業提供了契機,“但中國企業需要考慮未來能源的發展之路,即在此時是出海收購能源企業,還是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問題”。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