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商报观察:治「為官不為」須有一把鐵尺

2015-03-09
来源:香港商报

  曲直

  治理「為官不為」兩次出現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贏得代表們極為熱烈的掌聲,說明損害行政機關形象和公信力、遲滯改革發展的懶政怠政、尸位素餐,已成為挑戰國家治理現代化、羈絆實現中國夢的另一種國怒民憤。

  李克強對治理「為官不為」的嚴厲表態是有來由的。在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曾透露,去年全國投資完成率總體上達到86.8%,但個別領域重大工程投資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國建設用地供應量下降了16.5%,已供土地使用率只有50%左右。過去是爭項目、爭資金,現如今是給項目、給錢給地也不幹。如此「偷工怠工」可謂危害至深。作為這些官員「服務對象」的各界群眾,如果說請吃請喝、送禮行賄才能辦事、才能最終辦成事的話,那麼在反腐風暴席捲之下,不吃不喝也不做事的尸位素餐行為則讓該辦成的事永遠辦不成了,亦可謂殃民不淺。若貪腐可恨,則怠政可憎!

  記者在東北多年,作為旁觀者,深感那些敬畏職責、履職如己命者的官品之貴,令人敬服,令人感歎,足堪「點讚」!亦體味到對「官場哲學」樂此不疲、作風慵懶怠慢者的官品人品之鄙。有些幹部固守庸俗「官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唯上是舉,渾渾噩噩,將「責任」二字拋於九霄雲外,望民疾而淡漠,視發展為畏途,甚至嫉賢妒能,隔岸觀火,令人厭惡,令人扼腕,足堪「差評」!甚至於有百姓已經將「不作為」的錦旗送上門去,其諷刺之辛辣,確已經令人不得不警醒。

  守規矩與做事情不能對立

  造成「為官不為」的原因很多,當此反腐敗深入推進之際已不必一一列舉,但其中有一些原因仍尤須值得警惕。比如,有些一直以來「無利不起早」的官員患上「反腐恐懼症」,心神不定而不為,把反腐倡廉和做事創業對立起來,言必稱「現在形勢緊」,潛台詞是既然「無利」又何必「起早」;有些向來為所欲為的官員眼看權力被關進了籠子,自覺行為受限而不為,規矩之下,「官威」大減、責任當頭,言必稱「為官不易」,背後的心思也是把守規矩和做事創業對立起來,自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等行為,表面看是嬌情,實則是對深化改革、遏制腐敗的抵觸乃至挑戰,遺害至深。

  如果說反貪腐最終須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讓亂作為者收手、守規矩,那麼治理「為官不為」的關鍵則需要一把鐵尺,一則明確其當為、必為之責,另則懲戒其不為、拒為之舉。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要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在治理亂作為贏得民心之後,再次鐵腕治理不作為,呈現出治國理政必先治吏的全面反思,顯示出本屆政府的自省和堅定。

  對於這把鐵尺,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是基礎。需要清晰列明政府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官員責任清單。劃定幹部「行為紅線」的同時,也必須清楚告知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事;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保障,既要使優秀幹部充分湧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也要盡快建立和完善不合格幹部退出機制,在官員的任免制度上真正體現「德能勤績廉」並舉,讓「有為者才有位,有位者必有為」成為每一個官員內心深處為官之道、為政之道的重要制度尺規;強化監督懲戒、懲罰機制是震懾,應加強組織部門、紀檢監察部門和司法的監督,把為官不為作為監督的重點,使為官不為者及時受到問責、懲戒乃至司法處理。

  變化正在發生,鐵尺正在呈現。中央新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已經出台,一些地方還專門出台了黨政領導幹部不作為、不擔當問責辦法。今年兩會前,吉林省召開推動新一輪振興發展落實年動員大會,向「為官不為」亮起了紅燈,包括完善責任體系,制訂細緻、可操作的「任務書」、「時間表」,強化督促檢查,形成壓力。同時訂立考核指標和辦法,加大獎懲力度,表示對不作為導致嚴重影響和重大損失的領導幹部嚴肅處理。針對可以上升到瀆職犯罪的不作為,重慶、天津兩個直轄市已經在嘗試將反貪局和反瀆局合併為職偵局,整合力量共同查辦貪污賄賂和瀆職案件。

  有了這把鐵尺,才能令人對治理「為官不為」有了更多期待。用中央紀委的話說,「再不作為的話就要算算帳了」。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