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纳指再攀高 科网泡沫重来?

2015-04-25
来源:香港商报

  

      美国时间23日,纳斯达克指数收报5056.06点,刷新其在2000年3月科网股泡沫时期触及的5048.62点这一歷史高位。这波行情会否重现科网股泡沫引发不少投资者担忧,不过专家分析认为,如今科网股要比15年前更加安全,因为目前纳指动态市盈率仅为26倍,比15年前的72倍低得多。

  苹果股价大涨係主推力

  截至当日收市,纳指报5056.06点,升20.89点或0.40%;道指收报18058.69点,升20.42点或0.11%;标普500指数收报2112.93点,升4.97点或0.24%。从个股来看,苹果公司正式发售其智能手表,带动苹果股价升近1%,收于每股129.67美元。市场普遍认为,苹果股价大涨助推纳指上扬。

  有英媒表示,在经歷上次最大规模崩盘后,纳指于15年后终于完成復苏。目前,该指数市值已达7.7万亿美元,23日收市点位距离5408.60点的纳指最高纪录已不远。在纳指从上次科网泡沫破裂到復苏的长期过程中,该指数组成已发生显着变化,期间美股经歷了两个牛市,企业也创造了创纪录的利润。

  纳指构成15年变化显着

  在各国央行推出大规模宽鬆政策之际,目前全球很多股市处于空前或多年高点,这源于投资者对处于创新前沿公司的兴趣,包括很多像苹果这样拥有巨额现金的公司。自去年10月以来,纳指已累升逾20%,超过标普14%的升幅。以全球市值最高企业苹果为首的科网股,得益于稳健的收入和利润预期,而苹果于纳指的权重佔到10%。此外,谷歌及2000年后才诞生的其他创新企业(如Netflix、Tesla、facebook和LinkedIn)的崛起,凸显出过去15年纳指的显着变化。

  当下,网络泡沫时期的宠儿亚马逊和Priceline已从互联网崩盘的灰烬中重生,很多生物科技企业也推动了纳指復苏。科技热潮时期的中坚力量,包括微软、英特尔和思科现在仍是纳指备受关注的成分股。与科网泡沫热潮时期相比,如今纳指的估值要低得多。FactSet称,目前纳指动态市盈率为26倍,而15年前的泡沫时期曾高达72倍,当时思科127倍,甲骨文103倍,雅虎418倍。

  科技巨头发展前景看好

  15年来,纳指增长超过350%。其中,一马当先的便是翻了132倍的苹果和13倍的谷歌。Solactive跟踪的社交媒体指数今年以来上升了15%,LinkedIn和facebook的升幅至少是同期标普500指数的4倍。本月,该社交媒体指数上升7.6%。自2009年以来,社交媒体公司的市值已增加近6万亿美元。值得注意的,5年前最大的叁家科技公司微软、思科和英特尔成功保住了TOP10的地位,而如今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苹果,在当时甚至都没能挤进TOP30。

  2000年时,投资者们愿意把钱投给纯互联网公司。而如今,「市场非常注重公司成长性,并且投资者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网络广告等产品纷纷大卖,这是有目共睹的,股价上升理所当然。」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资料显示,2000年科网泡沫破灭之后,纳指连续下跌31个月,直至累计下跌78%才收住跌势。在吞噬约6万亿美元市值后,纳指在2002年10月触底。分析称,2000年时,市场上的创业公司并没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收入。相对于赚钱,这些公司更多只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当时距离苹果推出iPod还有18个月时间,iPhone还要再等7年才出世。

  反映全球经济估值合理

  纳斯达克OMX集团总裁弗里德曼表示,该交易所的美国主要股指目前已「完全不同」。由于一些非科技行业公司加入,这一指数目前可以「有效地反映」全球经济。她说:「2000年时我也在那里,当时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指数。如果你今天来看看这一指数,我们目前已经包含了全球前五大公司中的叁家。」

  纳指市场以科网股闻名,在这一市场上市的公司包括苹果、facebook和谷歌等。不过,这一市场也吸引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公司,例如星巴克、万豪国际以及食品製造商Mondelez。目前,消费品、消费类服务和医疗服务类公司在纳指中所佔权重超过40%,不过科网股仍主导纳指,所佔权重达到43%。

  弗里德曼对此状况并不担心。她说:「我个人认为,科技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领域。基于在全球範围内的增长机会,这些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具有合理性。」

  科网泡沫始末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是指由1995年至2001年间与资讯科技及互联网相关的投机泡沫事件。在欧美、亚洲多个股票市场中,互联网及资讯科技相关企业的股价高速上升,在2000年3月10日纳指触及5408.60点的最高点时达到顶峰,且以5048.62点收市。

  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全球资讯网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这一时期的标誌是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成立。公司可以简单地通过在他们名字上添加「e-」前缀或是「.com」的后缀来使其股票价格增长,某作者称其为「前缀投资」。股价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为这些企业摒弃标準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温床。它们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但大部分最终都以投资失败收场。

  美IT巨头增收不增利

  最近,硅谷IT巨头陆续公布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其中,微软首季收入217.29亿美元,同比增长6%,利润为49.85亿美元,下降12%;谷歌收入172.58亿美元,同比增12%,利润为35.86亿美元,上涨4%;Facebook收入35.43亿美元,同比增42%,利润为5.12亿美元,下降20%;雅虎收入12.26亿美元,同比增8%,利润为0.21亿美元,下降93%;亚马逊收入227.17亿美元,同比增15%,利润为-0.57亿美元,下降106%。

  从数据看来,「增收不增利」之风在美国也甚是流行。除了谷歌利润略有增长外,其他几家一季度利润均告下跌,亚马逊和雅虎几乎没赚到钱。

  至于巨头中的巨头,苹果公司业绩将于下周公布,虽然尚不知业绩如何,但苹果目前市值已远远甩开其他巨头。

[责任编辑:徐瑩]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