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7%的“速度與激情”

2015-04-28
来源:財經國家周刊

  在“新常態”下,盡管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當答案揭曉時,不見得所有人都能那么淡定。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一季度宏觀數據,最顯眼的莫過于GDP同比增長7%,創2009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新低。

  “中國經濟到底行不行了?”輿論場里充斥著這樣的疑惑。官方說法自然是沒什么大問題。但要相信這一點,還得結合更為詳細的數據來具體分析。《財經國家周刊》捋了一捋,至少以下7個重要問題,值得推敲推敲。

  1、7%意味著什么

  140667億元,放到哪里都如同天文數字,但擺到中國,而且單個季度,“僅僅”是增長7.0%。

  不用跟別人去比了,對如今的中國來說,已經意思不大。再大的胃口,也有喘口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正視壓力:傳統增長引擎繼續失速,新動力體量還比較小。盡管出口在恢復,但內需進一步萎縮,加劇了經濟下行趨勢。

  7%,“恰好”是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年度目標,顯然還在“區間”內。更值得欣慰的是,“調結構”正在起作用:三產占GDP比例進一步提高,達到51.6%,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工業內部創新升級也初見成效,一季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4%,比工業平均增速高5個百分點。

  2、注意那個“-6%”

  與GDP相比,似乎更值得擔心的是進出口總額:一季度同比下降6.0%,而國務院的年度目標是“增長6%左右”。

  除了受春節假期因素的影響外,外需不振、經濟下行、出口競爭優勢削弱、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等基本面因素對外貿發展形成了明顯制約。用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的話說,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外貿進出口面臨的形勢總體仍“嚴峻復雜”,要實現預期增長目標,“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從哪里努力呢?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融資租賃等新型貿易業態,今年將繼續蓬勃發展。自貿試驗區和“一帶一路”戰略也將加快實施,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好消息。

  3、服務業的好消息

  回到更好的消息。7%之所以能穩住,關鍵是第三產業增長了7.9%。

  這是去年以來延續的好勢頭。2014年,服務業(48.2%)不僅在絕對占比上超過工業(42.6%),增長貢獻上,增長動力也明顯超過工業,貢獻率分別為51.7%和35.4%,相比本世紀初,幾乎換了個位置。

  服務業和傳統工業的冰火兩重天,恰好反映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轉型升級優化并存,傳統動力明顯減弱與新興動力不斷孕育并存。

  4、保就業與“用工荒”

  至少在中央看來,穩增長的最重要理由莫過于保就業,過去如是,現在依然如是。

  不過放眼未來,“用工荒”這個反命題可能會越來越突出。數據顯示,一季度外出務工勞動力的數據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減少600萬。

  這與調查時點(2月末)有一定關系,當時還是農民工返鄉的春節期間。

  但不能否認,中國已經進入以加速老齡化和超低生育率為首要特征的新時期。2011年以來,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就開始無法挽回地下降。吃了多年的低成本人口紅利,必須要說拜拜了。2015年一季度的數據,不過只是又一次提醒。

  5、房地產還值得期待嗎

  以一季度末的那次“救市新政”為代表,傳統的“支柱產業”房地產,依然被許多部門和地方政府視為穩增長利器。據各路來報,短期似乎有了點起色,排隊買房“盛況”再現。國家統計局數據也顯示,3月份,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下降1.6%,比1至2月大幅收窄14.7個百分點。

  但長期效果如何,很少有人敢輕言樂觀。數量型人口紅利的消失,首當其沖的正是房地產,人口的拐點就是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再者,正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所言,本輪房地產政策調整的方向“并不是要像以前那樣強刺激”。

  靠房地產一定程度上救GDP,也許能指望一段時間,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6、基建的角色

  房地產之外,固定資產投資還有一個“定海神針”——基礎設施建設。基建在一季度面臨著漲跌互現的影響因素,但下行壓力由來已久,刺激因素剛剛抬頭。

  基建的景氣程度通常與制造業相輔相成,因此固定資產投資的引擎作用整體減弱,同比增長13.5%,比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

  基建的下行壓力有很多。比如,地方政府債務嚴重承壓,去年“43號文”等一系列舉措在今年第一季度發酵,城投模式難以為繼,而PPP模式尚未成熟。

  如果說在房地產領域尚面臨托市和結構調整之間的糾結,政府對基建的態度要明朗得多。

  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規劃。3月份整體信貸形勢疲弱,但基建等類別的信貸強勁增長,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364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90億元。

  借用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的一句話,經濟欠速度,不防礙市場有激情。

  7、“第四次投資浪潮”

  經濟進入新常態,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仍然是政府的首要工作目標。所以在增速持續下行之際,穩增長必然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最明顯的政策基調。

  顯然,外需市場難受國內政策左右,而國內消費市場需要長期培育,于是,穩增長的主動力最終仍將落在投資上。

  市場普遍預期,今后一到兩個季度,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區域政策、產業政策或將全方位出動。

  若要投資強,信貸必然要跟上。不出意外,央行仍將延續過去幾個月的政策邏輯,貨幣有望在“穩健”的區間內進一步放松。央行或將更加積極地使用數量型工具,包括降準以及向商業銀行推出MLF(中期借貸便利).

  財政政策也有望在實際層面更加“積極”起來。加大轉移支付、增加發債額度、債務置換、盤活財政存量等措施,都將有望緩解地方財政的收縮。

  還不要忘了地方政府的“智慧”,比如今年一季度,部分地方設立的“城鎮化基金”,繞開“43號”文限制,實現表外融資。諸如此類的變相松綁,可能會越來越多。

  由國家層面“加持”的區域規劃,未來幾個季度尤其會大放光彩,僅“一帶一路”就會直接和間接帶動十余個省區市的基建投資。

  再想象一下“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產業規劃,怪不得管清友這樣市場里的專家驚呼,“中國第四次投資浪潮”正迎面卷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