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美國封鎖古巴為何「起到反效果」

2015-07-03
来源:香港商報

7月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副总统拜出席席记者会, 宣布美古两国将互设大使馆。

當地時間7月1日上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宣布,美國已經與古巴就恢復外交關系達成協議,兩國將互設大使館。奧巴馬同時承認,封鎖古巴的政策并沒有達到目的,而且「起到了反效果」,「50多年的封鎖政策是失敗的,只會讓美國與古巴在未來漸行漸遠,并且導致了古巴人民的生活艱辛。」客觀地說,美國對古巴的封鎖不可謂不嚴厲,對古巴經濟的殺傷力也不可謂不嚴重,既然如此,封鎖為何卻「起到了反效果呢?」
 
美國封鎖重創古巴經濟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回顧一下美國封鎖古巴的緣起。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革命者發動武裝起義,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最初,美國還是承認和接受卡斯特羅政權的。但由於隨后卡斯特羅的經濟改革沒收了美國企業在古巴的土地、糖廠和銀行,雙方開始結怨。1961年,美國宣布同古巴斷交,并於次年4月組織戶傭軍入侵古巴,這就是著名的「豬灣事件」。雖然這次事件以美國戶傭軍的全盤敗潰結束,但此事讓古巴倍感來自美國的威脅。最終,古巴選擇全面倒向蘇聯陣營。反過來,美國對古巴的感受也一樣。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讓美國感到古巴與蘇聯結盟的巨大威脅。此事導致甘迺迪政府最終決定對古巴實施全面經濟封鎖與制裁。
 
不過,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時的古巴得到了蘇聯的大量援助,基本抵銷了美國封鎖產生的負面影響。所以,冷戰期間古巴人民對來自美國的制裁并無明顯感受。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處於崩潰前夜的蘇聯已經自顧不暇,根本無力顧及小兄弟古巴。原先靠輸血度日的古巴立時陷入了經濟困頓。古巴政府被迫於1990年8月宣布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此后,石油和設備的短缺導致古巴農業一再衰竭,斷電和飢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僅僅從1989年至1992年的三年間,古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跌落了35%,人均收入下降39%。雖然此后古巴政府采取了諸多的改革舉措,但由於多種原因,古巴經濟至今仍無明顯起色。目前古巴的人均月工資只有300比索左右,約合12美元,主要的生活保障品,均實行憑票供應。人民雖無飢餓之虞,但也僅能果腹而已。像冰箱、空調這類日常家用電器,對普通人來說就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雖然實行免費的高等教育,但上大學的名額卻很有限;盡管治病不要錢,但醫療條件卻很差,稍好的藥品都要靠美國親友寄回來。據古巴政府估算,50多年的制裁給古巴造成的損失不下1萬億美元。當然,這個代價主要是由老百姓來承擔的。
 
古巴缺少壓力傳導機制
 
美國封鎖古巴的如意算盤是讓陷入困頓的古巴人民起來推翻卡斯特羅政權。但事與願違的是,半個多世紀下來,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統治卻穩如泰山。卡氏在位長達52年,這期間美國一共經歷了9位總統,但直至2011年4月,卡斯特羅才由於健康原因才讓位給自己的弟弟勞爾。至今,外界仍絲毫看不出古巴存在政權不穩的現象。
 
美國的封鎖為何事與願違呢?道理很簡單,美國的思維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在美國,如果某位總統在任期間出現經濟衰退,民生凋敝,根本就沒有連任的可能,但這個邏輯在古巴那里并不存在。雖然美國制裁的后果主要是由古巴人民來承擔的,但由於人民無法決定領導人的命運,這個壓力不但不會上傳到領導人身上。相反,這個壓力還會被領導人巧妙地借力打力,將其轉移到對「美帝」的痛恨上。在古巴,重要的廣場、政府大樓、博物館甚至學校,往往都停放著裝甲車,目的就是教育人民要「時刻警惕帝國主義的威脅」。由於政治宣傳很成功,2006年1月古巴首都哈瓦那曾經爆發過多達100多萬人的反美大游行。雖然這其中有政府誘導的原因,但人民的反美情緒確實也很高漲。
 
古巴的情況讓人聯想到目前的俄羅斯。眾所周知,由於美歐制裁以及油價下跌,自去年以來俄羅斯經濟一直在窘境中掙扎,人民生活水準大幅下降。但令人稱奇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支持率卻不降反升。俄羅斯列瓦達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工作的支持率創下歷史最高水準,竟高達89%。一個治下如此糟糕的領導人,為何能享有如此高的支持率呢?其中的原因跟古巴當有異曲同工之處。
 
看來,對付古巴、俄羅斯這樣的國家,制裁只能適得其反。既然如此,美國倒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過去的習慣性思維,不要再動輒就揮舞制裁大棒了。
 
香港商報評論員 余永勝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