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陳佐洱:“兩化”致港內耗

2015-09-21
来源:香港商報

梁振英(右)、陳佐洱出席「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

 
陳佐洱出席「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林駿強報道:昨日,「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在本港舉行。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致辭時直言,香港可搭上中國騰飛的「順風車」,但提醒本港經濟、民生進展差強人意,關鍵在於有「兩個化」問題:沒依法實行「去殖民化」,以及出現「去中國化」。他重申,「兩個化」令「一國」下「兩制」受到傷害,造成香港巨大內耗。他堅定指出:「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該去的要堅決去掉,不該去的絕對不能去掉;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
 
  昨日,由全國港澳研究會等機構主辦的「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在金鐘港麗酒店舉行,政界、學界等各界多位人士出席,包括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行政長官梁振英等;原擬出席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饒戈平,因親屬健康理由未能出席論壇。
 
  不進則退 慢進就是落後
 
  陳佐洱致辭時指出,香港回歸後在國家發展下,經濟、民生都處於新的發展及改善階段,並讚揚過去香港為國家貢獻有巨大成就,現時更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他續指,香港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亦具自由發達的營商環境,有背靠國家、俯視全球的網絡;在「一國兩制」國策下,香港本身條件更優於其他國家及地區,能搭上中國騰飛的「順風車」。
 
  不過,陳佐洱提醒稱,香港現時的經濟、民生進展有些差強人意,只要攤開地圖,跟本港「上下左右的鄰居」比一比,就不能不正視問題,因為經濟、民生方面,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他舉例說,澳門回歸後生產總值長期保持兩位數增長,近3年人均生產總值達8.4萬美元,排名世界第4,在經濟發展上大幅拋離香港。他分析指,澳門成功的一個關鍵,就在於回歸後敢於克服重重困難,依法進行牽動全局的一系列改革。
 
  「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焰囂張
 
  陳佐洱提及本港今年7月、8月錄得按年跌幅,過夜旅客跌11.6%,過夜內地旅客更是跌了14.7%,零售業也下跌2.8%;而去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連續12年排第1的香港,也被深圳超越。他坦言稱,上述情況令自己心中有「酸酸的感嘆」,香港現況低迷,有內在及外在原因,而內因是決定性的;其中深層次的負面原因,是香港特區成立後,一些重要的領域中,未處理好在國家大格局中的定位和良性互動。
 
  陳佐洱點出,本港有「兩個化」問題:「第一個『化』的問題,就是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歷史博物館裏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有的還被奉為金科玉律;第二個『化』的問題,就是老殖民主義者在上世紀80年代炮製的『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焰囂張。」
 
  陳佐洱慨嘆本港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使「一國」下的「兩制」受到傷害,形容這是「背離歷史本質的怪現象」,造成香港巨大的內耗,「歲月蹉跎,引發裏裏外外許多問題」。他表示,香港過去的優勢還在,但同時提醒優勢並不是優越感的代名詞,重彈老調優越感是盲目的、有害無益的催眠術。他並堅定指出:「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該去的要堅決去掉,不該去的絕對不能去掉;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
 
  認同港府「適度有為」主張
 
  陳佐洱強調,99.99%內地同胞都欣賞、敬佩香港的活力,希望「東方明珠」大放光芒,兩地同胞從來都是血濃於水的炎黃子孫,風雨同舟,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表示,國家進步是舉世矚目的,尤其是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
 
  陳佐洱說,國家發展新戰略下,本港也面對著新機遇,特別是「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各國對亞投行也反應熱烈。他寄語香港需重拾獅子山下精神,明言國家對香港的方針堅定不移,重申「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唯一正確之路。
 
  陳佐洱最後提及特區政府的「適度有為」主張,表示認同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觀點,認為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實行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當局,幾乎無一不在必要時對經濟領域進行適度干預。
 
  劉兆佳:港應防本土主義傾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葉佩瑜報道:昨日,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出席「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時表示,港府在可見將來依舊會面對管治困難,加上經驗和人才不足,期望港府帶領香港做好「一帶一路」戰略,是不切實際;相反,應按照力所能及的原則,扮演官民合作的網絡中心,以發揮官民聯動的效果。
 
  劉兆佳以「國家治理現代化與香港社會治理」為題發表演講。他認為,就「一帶一路」的工作,港府除了要與內地做好溝通,也要推動年輕人調整心態,包括改變重西方輕東方的態度,以及防止本土主義傾向等,才可有成效。
 
  劉兆佳認為,港府應按照力所能及的原則,扮演官民合作網絡的中心,動員社會各方資源配合「一帶一路」工作,盡量發揮政府和社會聯動的效果。
 
  被問到政府對經濟積極不干預的做法時,他直言,回歸前後政府都有參與經濟事務,只是形式上有不同,放眼國際,外國政府都有參與經濟事務的範例。
 
  劉兆佳直言,現時社會不斷提出問題,但香港沒有人給出答案,例如香港走入民主化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行政管理的模式會否繼續等,均值得思考。
 
  潘維:滿足現狀或致裹足不前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表示,不單港府有管治困難,放眼外國亦有很多經濟危機,這是全球化的結果。他指,當前,中產階級跌入生活的深淵,養不起孩子,送不起老人,導致社會不穩定;而1980年至2000年這一代人因為有互聯網,又不曾捱餓,則傾向覺得「憑什麼」要聽老一輩人說話,喜歡挑戰權威,像很多社會運動一樣,雖然叫著口號,其實發起人根本不知道想要什麼。
 
  主持人、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則認為,香港由於一系列事件,已被新加坡拋離,變得愈來愈像臺灣,又不可能向臺灣人傾向的「小確幸」靠攏。他直言,一個人不愁吃穿,可以享受生活,自己選擇活出「小確幸」;但一個社會有傳承下一代的責任,任何一個有能力的地方都不會滿足現狀而不發展。

  大部分港人認同香港是國家一部分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偉立報道: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指香港沒有依法實行「去殖民化」、反而出現「去中國化」,令「一國兩制」受害,有關言論引起社會關注。政制及內地事
 
  務局局長譚志源指出,大部分市民仍擁護香港是國家一部分,陳佐洱毋須過分擔心。建制派人士則指,「殖民心態」只屬少數,不會影響「一國兩制」,又認為部分殖民制度如法治、普通法等毋須去除。
 
  須多認識《基本法》
 
  譚志源表示,自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在香港都依法全面落實。他指出,雖然近年有港人拿出其他旗幟,或發表有本土主義傾向的言論,但只佔少數,大部分市民擁護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認為陳佐洱毋須過分擔心。
 
  譚志源續稱,香港人要多認識《基本法》和國家發展,並對內地多些尊重和信任,而內地亦應對香港和港人包容和信任,令落實「一國兩制」的工作更順暢。他說,看不到陳佐洱言論中的具體例子,又指香港是自由開放的城市,市民有不同意見,施政時不可以偏概全。政府在政改後集中發展經濟和民生議題,不想持續出現比較「虛」的政治爭拗。
 
  不應抗拒回歸事實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香港近年不時出現有人揮動龍獅旗及排擠內地旅客的行為,等同衝擊中央政府管治權威,不單會破壞內地與香港感情,更嚴重影響兩地關係,拖累香港無法更好利用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影響「一國兩制」前景。
 
  劉兆佳又認為,香港雖已回歸,但是一部分港人仍未建立中國國民身份認同感,對殖民管治有相當程度的回憶緬懷,部分港人甚至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反映至今仍有不少人抗拒回歸事實。他分析稱,陳佐洱提到特區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問題,是想指香港應改變政治思維,更好地調整政策措施,回應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有效掌握「一帶一路」商機。如果香港堅持與中央政府對立,一定會令本港發展受障礙。
 
  有殖民心態的屬少數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表示,現時有殖民心態的市民屬於少數,不認為會影響「一國兩制」,亦不覺得市民有「戀殖」情結。他說,香港回歸18年,年輕人在回歸後的社會長大,對國家認識和國民身份認同,應比殖民時代好很多。如果今日仍有少數人或年輕人認為殖民時代好,可以再教育他們。
 
  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則表示,殖民制度對香港有長時間影響,認為部分殖民地時代留下來的好制度,例如法治、普通法與西方接軌等毋須去除。她又認為,香港應秉承「一國兩制」的好處,一方面保持過去良好傳統,另一方面加強對國家了解。
 
  了解定位應從教育入手
 
  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表示,龍獅旗、本土化思想和抗拒與內地融合的思想,都應放入博物館。他說,依法「去殖民化」中,「依法」是指《基本法》,如以政改為例,若政改按《基本法》通過,是「去殖民化」的一大步,但現時有人堅持外國一套,在政改上玉石俱焚,就屬於「殖民思想」。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認為,不應用政治角度要求「去中國化」或「去殖民化」,反而應從教育入手,重新正視中國歷史科,讓學生了解國家和香港的定位。他表示,若盲目指殖民地時代美化或醜化殖民地政府也非好事,香港享有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正可以給學生了解國情的機會,又強調現時新高中學制選修中國歷史科的學生只有6000餘人,教育局應改革中國歷史科。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