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7

甲午海戰中怒撞日艦的“致遠艦”找到了!

2015-09-29
来源:觀察者網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2014年,國家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在1600噸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艦隊有四艘戰艦沉沒在甲午海戰交戰區,它們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

  “丹東一號”沉船位于鴨綠江口西南約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時的交戰海區。對于“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兩次開展調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為重點,發現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師的沉艦,由于對該沉艦的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4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啟動對“丹東一號”沉船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運用科技手段,推測出沉艦體量約為1500噸左右,埋深3米左右。鐵質殘片所用的鐵(鋼)板材料為炒鋼。通過大量的抽沙與測繪,已陸續確認沉艦兩側弦邊、艉部、桅桿及部分沉船遺物。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即加特林多管機關炮)等。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水下測繪圖顯示,艦體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桿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接,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并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

  “丹東一號”究竟是不是“致遠”艦?考古發現的機槍炮能否解開沉船之謎?隨著“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正式啟動,沉船的真實身份成為關注焦點。

  1894年9月17日,中日雙方海軍主力曾在黃海北部海域爆發海戰。此次戰役,北洋水師共損失5艘戰艦,其中有4艘戰艦都沉沒在交戰海區,分別是“致遠”“經遠”“超勇”和“揚威”艦。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所率的致遠艦為掩護受到猛烈攻擊的旗艦定遠,毅然沖向敵軍戰艦,全艦官兵除7人獲救外,全部壯烈殉國。

  北洋艦隊致遠艦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

  “丹東一號”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為正沉狀態。在沉船現場還陸續發現鋼炮(主炮)、子彈、炮彈、10管格林機關炮、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

  10管格林機關炮由美國人在1862年發明,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裝備軍隊的機槍,美國軍隊在1866年將其正式列入制式裝備。傳入中國后,于1881年由金陵機器局開始大規模仿造。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中國陸軍大規模裝備了格林炮,同樣安裝在北洋水師的戰艦上。

  正是發現的機關炮,引起有關專家對“丹東一號”沉船身份的猜測,但因為沒有準確證據表明“丹東一號”沉船的身份,圍繞這個話題眾說紛紜。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知名旅日學者薩蘇都參與了鑒定工作。

  說法一:10管格林機關炮“致遠”艦獨有

  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說,致遠艦最后時刻,由于船身傾斜得厲害,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擊了,唯有桅桿上的格林機關炮還在向日本艦隊掃射。發現的這門炮很可能就是最后還向日本人開火的那門。

  薩蘇說,當時專家根據打撈起的艦舷鋼板尺寸,初步推論,比較接近英國船廠使用的板材。同時,經國家水下考古中心技術鑒定,各項指標都與北洋水師時代艦只特征吻合。

  薩蘇說,如果要判定這艘沉艦的屬性,大體需要三個方面的資料,第一是摸清這艘沉艦的結構,長寬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測是哪一艘艦;第二,出水帶有文字的標識物;第三,出水特定的東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遠艦上獨有的東西。參與該項考古工作的專家表示,從目前證據看,已基本可確定這艘沉船就是致遠艦。

  說法二:燒焦痕跡顯示,或為“超勇”艦

  “超勇”艦是一艘古老的撞擊巡洋艦,1880年4月由英國阿姆斯特郎公司承建,1881年11月入列北洋水師。主要武器就包括11mm10管格林機關炮、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該艦到甲午海戰時,已屬超齡老艦,航速遲緩,艦體鋼材單薄幾乎無防衛能力。1894年的中日黃海海戰中,“超勇”艦敵不過日本的4艘主力艦,中彈甚多,特別是一彈擊穿艙內,引發大火,最終被烈火焚沒。水下照片顯示,“丹東一號”打撈上來殘骸中有扭曲的鋼梁、明顯燒焦變黑的木頭,這些都在證明當年海戰的慘烈與悲壯。

  到底是鄧世昌所率的“致遠”艦,還是黃建勛所率的“超勇”艦?從之前已發掘的遺骸中,多項證據指向致遠艦。一是沉沒地點,日本甲午戰后記錄的致遠艦沉沒地點,與現考古發掘的地點一致;其次,考古隊員在水下曾發現一塊方形的舷窗,只有致遠艦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說服力的是發現的一門11毫米的10管格林機關炮,也是致遠艦獨有。

  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待解謎團

  1、沉船被壓石頭日本意在破壞中國風水?

  圍繞這艘沉艦,還發生了一件至今讓專家無法完全解釋的現象。陳悅說,考古隊員發現沉艦上整個甲板鋪滿了一層石頭,且石頭都非常巨大。為何這些大石塊會出現在沉艦的甲板上?

  薩蘇說,有可能是日本用石頭壓住艦體,防止沉艦被海流沖走。但陳悅更同意另外一種觀點,即日本以石頭鎮壓中國風水。陳悅說,有專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國的風水文化,把石頭壓在船上就是破壞掉中國的風水,同時還有壓著北洋海軍乃至中國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據稱,日本在甲午戰后吞并朝鮮的過程中,也曾將鋼釬釘入朝鮮的皇宮和山巒,意在切斷朝鮮“龍脈”。

  薩蘇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不過陳悅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當時有一種打撈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傾倒石方,然后憑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來。因此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撈沉艦時用的,但是后來因故打撈計劃取消石方則全部傾倒在船上。

  陳悅說,對于這艘甲午沉艦上的石方謎團的解開,還期待更多的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解讀。

  2、鍋爐蓋能否解開致遠沉沒之謎?

  黃海決戰,致遠艦沉沒后,朝野震驚。光緒帝曾為鄧世昌書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但是,致遠艦究竟是怎樣沉沒的,至今還是一個謎。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魚雷沉沒,即戰中鄧世昌率艦向日艦吉野撞去,但致遠被魚雷打中沉沒。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近年來,有研究分析,致遠的沉沒很有可能是當日因為水線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徑火炮擊穿,鍋爐被擊中,從而發生了大爆炸沉沒。另一種解釋認為“致遠”的沉沒是因為艦內進水過多,海水漫進了鍋爐艙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之前的水下考古中,還發現了一個直徑2米的鍋爐蓋,而且這個蓋子是在離艦體30米的地方發現的。陳悅說,對于致遠的沉沒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過發掘需要通過佐證。

  黃海“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調查結果:確認為北洋艦隊致遠艦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