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香港流行文化的日本影響

2015-10-12
来源:香港商報
  2015年7月,由吳偉明編撰的《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試圖從歷史、思想、在地消費、文化想像、互動等諸多角度切入,梳理了近半世紀日本流行文化包括動漫、動畫、游戲、電影、電視劇等,傳入香港的歷史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互動,探討近現代以來日本與香港是如何在彼此身上尋找、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作為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人,吳偉明對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都從香港--這個華人世界的特殊文化存在出發,但遠不止於此。吳偉明介紹,日本與香港合作的黃金期持續了近40年。以往一直強調「東西合璧」是香港文化的特色,其實日本文化的影響甚大,香港作為中日文化大熔爐的角色不容輕視。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記憶里的「日流風」
 
  在亞洲來說,香港和日本的文化交流非常緊密。尤其是二戰后,大部分國家都禁止日本文化進入,香港卻沒有。日本電影在上世紀50年代重回香港,在亞洲都可以說是最早的。到上世紀80年代,香港出現了第一波日本流行文化熱潮,到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第二波熱潮。吳偉明說,「我出生於1962年,我們這代人基本都是看日本漫畫、日本電視劇,用著日本電器長大的一代」。
 
  日本流行文化開始進入香港,肇始於上世紀70年代。當時香港TVB剛開臺,本地電視劇不夠,就買了很多日劇。從《青春火花》、《赤的疑惑》、《阿信的故事》、《東京愛情故事》至近年的《神探伽利略》,不同年代的港人都有各自追看日劇的集體回憶,「最初影響我們的是日劇,是關於體育的,打排球之類的,這些后來在內地也很有名。我們以前聽的時代曲,其中8成都是日本的演歌。那時日本的偶像基本每年都來港,很受歡迎。」
 
  流行文化吸收日本元素
 
  在吳偉明看來,基本上,香港的流行文化,無論是音樂、電影還是漫畫,都是吸收日本的流行文化發展起來的。這種現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明顯,當時的香港流行樂壇,有兩到三成的歌曲都是從日本歌曲改編而來,「我們現在熟知的很多天皇巨星,從最早的羅文,到后來的張國榮、張學友,無不如此。在音樂制作上,當時香港也喜歡去日本錄音、找日本人編曲;電影方面,香港一直都同日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從60年代開始,很多日本電影導演被邀請來拍片,由於當時正是日本電影的低谷期、香港電影的黃金期,所以他們都很願意過來。」
 
  不僅導演,日本的演員、攝影師都紛紛來到香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有大量日本演員,當時香港同日本也合作制作過很多電影。吳偉明說到,有意思的是,在香港電影中,日本的形象也是在不斷改變。70年代,大部分功夫電影,都是以日本人作對手,樂趣便在於打日本人。到80年代,日本印象就開始復雜化,既有黑社會,也有比較正面的、中立的形象出現。

  日本動漫的啟發
 
  日本影響更明顯的例子是香港動漫。吳偉明介紹,日本漫畫在1970年隨臺灣中文版傳入香港。1973年本地兒童雜誌連載《叮當》,開日本動漫本地中文版先河。而香港是亞洲少數擁有自己漫畫傳統的地方之一,最早的香港漫畫就是簡單地模仿日本漫畫,比如說抄襲《哆啦A夢》,到后來,才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香港本土動漫,黃玉郎的《小流氓》(《龍虎門》)、《小魔神》都有很明顯的日本動漫的影子,而且越是年輕的漫畫家,受日本漫畫的影響就越深。
 
  在香港動畫制作方面,日本的影響也不能忽視,「比如80年代初的《老夫子》,是請《哆啦A夢》的導演過來做動畫導演;1993年徐克的《小倩》,是請宮崎駿的團隊做的前期。在香港流行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日本不僅啟發我們,還幫我們走出第一步、第二步。」
 
  日本游戲中的香港情懷
 
  在香港人沉浸在日本流行文化的同時,不少日本人認為香港是個充滿神秘與不可思議的地方。有趣的是,他們對香港感興趣的不是國際金融中心、青馬大橋、金紫荊廣場以及星光大道等代表現代文明及高科技的東西,而是消失在香港的傳統景觀。九龍城寨、女人街、重慶大廈、廟街、雀仔街及中環大排檔才是他們心目中香港本來面目和魅力所在。他們認為最能代表香港草根文化的是一眾好打抱不平的功夫高手、街頭武斗的古惑仔以及寺廟的風水師。他們喜歡的舊香港與舊香港生活的人不斷在日本游戲中出現。其中對李小龍以及九龍城寨的懷舊之情最為明顯。
 
  吳偉明介紹,李小龍於上世紀70年代在全球掀起中國功夫熱潮,其電影在日本大熱,日本人甚至加以仿制,生產了一大批功夫片。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最早的《功夫小子》到日后更具影響力的《北斗拳皇》、《街頭霸王》、《鐵拳》等諸多游戲中,李小龍都以「龍」、「李」等角色不斷重生。他們對李小龍有一種獨特的情結,認為他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是強者,甚至與日本武士精神相近。
 
  吳偉明表示,對於香港,日本流行文化始終重要。就其觀察,在中國,極端反日的人數量非常少,網上聲音被放大了很多。香港大學有一個教授在中國幾個主要城市做過調查,他發現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喜歡日本流行文化;但在歷史問題上他們是反日的。也就是說,他們能將這兩個問題分清楚--我喜歡日本流行文化,但并不代表我對歷史問題認識模糊。吳偉明相信大多數成年人也是抱著同樣的看法。吳偉明強調,香港的流行文化并沒有傾向日本,反而是通過挪用、在地化以及混種化的策略,將新生命帶入本地的流行文化事業,表達香港獨特的情懷。而對香港的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去日本旅行和購物都非常重要,政治距離他們很遙遠。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