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后奧運效應是經濟考驗

2016-09-23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里約奧運為今年暑假帶來了豐盛節目,尽管聖火已熄,相信不少精彩片段仍留在人們的腦海中。舉辦奧運,對巴西主辦當局來說,實在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如此盛大的國際體育盛事,要應付的事情本來就絕不簡單,再加上近年恐怖襲擊活動不時發生,保安工作壓力之重,不難想像。

  今屆奧運雖然有不少安排未夠完善,包括當地治安受人詬病,期間又發生美國泳手訛稱遇劫等事件,但總體來說,所有比賽項目能夠安全進行,并沒出現特大事故,已可算是成功的,主辦方終於可以松一口氣。剩下來的問題是:興奮過后,巴西如何應對「后奧運效應」,那才是更大的考驗。

  主辦奧運是一盤生意

  現代奧運會自1896年起,由官方承辦,早期依靠門票收益,基本都是虧本的。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虧損逾20億美元,賽后要向市民開徵奧運特別稅。不過到了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開創了奧運商業化先河,政府與企業合作,招募志願義工,出售廣播權和門票,獲得2億多美元收益。1992年的巴塞隆拿奧運會,收益更高達200多億美元。因此,奧運主辦權競爭更加激烈,被視為「生金蛋的鸡」。

  主辦奧運,固然可以吸引世界目光,但賽前巨資投入興建的各種設施,賽后若未能物盡其用,設施的保養和維修往往會成為負擔,出現經濟學家所稱的「后奧運效應」。2004年雅典奧運,希臘花過百億歐元來主辦,當時開幕式很有創意,但該國經濟之后開始陷入困境,導致后來債務危機爆發;還有2000年悉尼奧運會,澳洲尽管獲得63億美元的收益,但之后經濟也一度下滑。

  所以,對一個城市和國家來說,主辦奧運可算是一盤生意,也是一場經濟賭博。「奧運經濟」已成獨特現象,有些城市舉辦后經濟得到推動,但亦有些則由此而陷入債台高築的困境,可謂因城而异。2008年北京奧運是特殊的一屆,賽前7年投入3000億,不僅拉動了經濟增長,事后亦沒出現「后奧運效應」,主要是中國經濟當時正處於高速增長期,且場館事后用途亦早有規劃,很多場館現已成為北京旅游的新景點,資源并沒有浪費。

  契機危機待時間檢驗

  今次里約奧運,向世界展現了巴西熱情奔放的魅力。可惜巴西正處多事之秋,經濟萎縮,政壇動蕩,加上寨卡病毒肆虐,治安欠佳,舉辦奧運后對城市的經濟發展能否起到提振作用,不無疑問。  猶記得,巴西申辦奧運時是相當意氣風發的,由新世紀千禧年開始,該國經濟增長連續10年都不低於5%,2010年增幅更高達7.5%,被認為是「金磚五國」中最有潜力的一員。但自2013年起,該國經濟逐年遞減,至去年萎縮了3.8%,創下35年來最差紀錄。

  經濟疲弱百事哀,近4年來,巴西失業率從6.1%,惡化到最近的11.2%。龐大的無業游民,令巴西治安惡劣,就連奧運期間,各國不少運動員、代表團成員、媒體和游客,也紛紛成為盜竊和搶劫案的受害者,試想這對旅游業將會造成多大傷害?為了舉辦奧運會,巴西投入了至少110億美元,奧運會到底是挽救巴西困境的契機,還是熱鬧過后留下更大危機,有待時間檢驗。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