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媒體:重慶憑啥GDP增速全國第一?

2016-10-28
来源:新京報

   社會制度尤其是產權交易創新,如地票制度、城鄉統籌推進等,為重慶GDP增速帶來了新動能。

  近來,各省份陸續公布本地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東、重慶、天津等20多個省份的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出爐。重慶繼續領跑全國,前三個季度增速10.7%,較全國高4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重慶GDP增速已連續多年高居榜首。

  自2014年以來,重慶連續取得增速全國第一的殊榮。客觀地說,這固然有基數低的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總體來說,呈現中西部地區高于沿海省份,這與我國產業結構性調整和產業梯度轉移有關,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重慶人均GDP并不高,2015年在全國位居第11位,尚未進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

  但是不管怎么說,連續增速第一的成績仍是來之不易,展示了可喜的經濟增長活力,而且我們也應該看到,同樣一些基數低的西部省份也出現GDP增速下滑,這說明重慶GDP增速,主要還是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的。這座既不沿邊靠海,區位優勢并不顯著,又無豐富自然資源稟賦的山城,其長時間經濟高速增長的秘籍是什么?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啟示:

  首先,擺脫過剩產業、房地產的GDP依賴,著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實體經濟,工業增長成為重慶GDP增長的“壓艙石”。這是重慶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經驗和啟示。鋼鐵等過剩產業,對GDP增長貢獻較大,一些地方政府拼命保住幾家鋼鐵公司等過剩產業,GDP等指標就可以完成一大半;而房地產不僅GDP拉動短平快,賣地更是來錢快又輕松。其實,過剩產業、房地方擠占了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等生存空間,同時也削弱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某東部縣一家龍頭實業的老板曾經對筆者說,之前縣長書記總是第一個來拜年,自從賣地之后,其納稅已經讓書記縣長“看不上”了。

  這幾年來,重慶政府沒有將資源投放到過剩產業,房價控制也有目共睹。而是將資源和精力集中到發展汽車、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高端智能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實體經濟,工業增長成為GDP增速的主要貢獻者。重慶通過設立基金等引導金融支撐戰略新興產業、實體經濟的做法也是可圈可點的。

  其次,不盲從東部沿海經驗,創新加工貿易模式,讓產業轉移升級不再是無根之“浮萍”,從而成為重慶GDP增長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是我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經濟增長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我國傳統加工貿易產業多數產業鏈較短,或者兩頭在外,原材料、零部件在外,在沿海加工,加工完了銷售在外,利潤薄、競爭力差,近年來東莞等東部沿海地區因為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歐美市場疲軟等,不少工廠轉移到東盟國家或倒閉。

  最近幾年,重慶創新發展了大規模的加工貿易。一是延伸產業鏈,把加工貿易的“微笑曲線”大部分留在重慶。重慶現在生產的每臺電腦,它的產值的70%都在重慶。二是形成產業聚集,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集群。重慶因此形成了世界級的電子產業基地。

  此外,社會制度尤其是產權交易創新,如地票制度、城鄉統籌推進等,為重慶GDP增速帶來新動能。著名經濟學家諾思認為,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術。美國著名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也認為,最重要的創新來自社會方面,而非技術層面。

  重慶成效顯著的制度或社會創新至少有三個故事:“渝新歐鐵路”的故事——重慶協調國家相關部委,將幾十年前就有的中國內陸到新疆的鐵路,運作成為歐亞之間的運輸大通道,直接降低了企業運輸成本,有效解決了重慶的交通短板;“地票制度”的故事——重慶市政府成立土地交易所,通過市場的機制,將農村建設用地進行產權交易,有效解決了城市化、工業化用地指標,也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最近重慶產權交易創新又拓展到新的領域,如新能源車,用光伏電池,或者風力發電等;“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的故事——重慶將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居民,實現就業、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五個一體化,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城市消費。

  需要指出的是,GDP增速第一只是一個單項“冠軍”而已,且遠不如增量、總量、人均GDP等指標“含金量”高,因而重慶經濟發展仍任重而道遠,“同志還需努力”,切莫沾沾自喜。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