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4

從持步槍監視 到禮貌打招呼 中英街警防破冰誌回歸演變

2017-05-04
来源:香港商報網

   

  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紀念。當年,英國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將經歷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香港交還中國。香港主權回歸之後,是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方針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提起「一國兩制」,香港與深圳的沙頭角邊境毗連形成的中英街,在香港回歸前後,是經歷由「一條小街,兩國分治」,到「一條小街,兩種制度」的特殊邊界管治現象。

  邊界小街前身是小河

  回歸以來,雖已是時移世易,但沙頭角陸地相連的這段邊界小街,依舊稱為「中英街」,是作為英國於19世紀侵佔香港的見證,正如在21世紀初鑄製的「中英街警世鐘」銘文中的幾句警醒:《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北京條約》強佔九龍;一八九八,「租借新界」。

  「中英街」本來是居民約定俗成的叫法,後來成為正式的街名。中英街的前身原來是沙頭角小墟市西邊的一條小河,於1898年英國藉口拓展界址強租新界時,是以這小河的中心線為沙頭角段的中、英分界,即是將沙頭角一分為二,由中英分治。後來這條小河因為河水改道而形成荒壩水潭,再經居民陸續用沙泥填平之後種田蓋屋,逐漸在這段中、英邊界上形成一條長約半公里的人行街道,英國人後來於1905年在中英街段的中心線上,分別置放8塊的麻石界碑,作為中英街的中英兩國邊界的沿線標記。

  1951年邊境劃為禁區

  英國人剛租借新界之後,緊接於大埔建立大埔警署作為新界的警察總部,而沙頭角警署是於1900年建成,中英街邊界上的英界是隸屬於沙頭角警署管轄。當時中英街尚未設置邊境管理的崗哨關卡,這因為20世紀初期的中、英雙方對香港邊界的管治並不嚴格,雙方軍警只是沿邊界巡邏和海關進行緝私的執勤,而兩地居民是可以自由往來的,這種寬鬆措施是因為按照清廷在租借新界的拓展界址條約上,爭取得「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的條款。直至1949年10月17日,隨解放軍南下,寶安、深圳一帶解放;奉行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與資本主義的西方形成壁壘分明,因而在沙頭角邊境「兩國分治」的中英街,從此變為一個特殊敏感的邊界地方。

  解放初期,港、深邊境局勢逐漸緊張起來,港英當局先於1950年4月公布新修訂的《移民條例》,限制內地人民進入香港。港英政府再於1950年6月在深圳河的南岸,構築起鐵絲網將沿河的香港邊界封閉。其後更於1951年根據《公安條例》將新界北部的邊境劃為禁區,除向劃入禁區的居民發給通行證之外,更限制其他居民要向警方申領通行證方可進入禁區。

  兩地巡邏禁越界石半步

  話說回來,中英街雖然處於當時的中港邊境局勢緊張狀態,但是雙方在中英街的邊界線上,並沒有築起鐵絲網或建設任何分隔邊界的工事,中英街仍然維持舊時的街道開放狀態,只是中方的邊防部隊以及香港警察在中英街兩邊街段巡邏時,不能越過中英街界石的雷池半步。

  筆者最近訪問一位曾於1980年代在中英街駐守的退役香港警務人員,據他的回憶所述,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前,當時在中英街上的中方邊防人員和英方的警務人員,均是處於「冷淡」關係,而當雙方在中英街段巡邏相遇時,並不會互打招呼,甚至中方邊防人員更會將原本背於身後的步槍,拿在身前作雙手持槍位置,一路監視香港一邊的香港警察動向,甚至沿路跟隨,直至香港警察離開中英街的街段,便將步槍背回身後。後來,隨香港進入回歸的後過渡期,中港警務接觸漸多,中英街雙方人員的「冷淡」關係亦逐漸改善,相互碰頭時會禮貌地打招呼。

  【作者簡介】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30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勳獎。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