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國經濟之辯:新周期到來了嗎?

2017-06-12
来源:FT中文网

 

  2017年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一季度GDP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8.3%,為2011年以來最快增速。這引發了經濟學界的爭論,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從“新常態”轉入了“新周期”,可能會進入一輪較為強勁的經濟復蘇。我們認為,得出這種判斷可能為時尚早。導致部分企業利潤增加的主要因素并非是需求回升,企業利潤增加之后未必會相應地增加投資,即使企業有意愿增加投資,在現有的貨幣和信貸政策條件下也未必能得到支持。其它因素,如政府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亦無法有效地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仍然存在下行壓力,如果政府希望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要么采取傳統的“強刺激”,要么及早推出“強改革”。

  雖然2017年以來企業利潤有了回升,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雨露均沾。如果觀察各類企業的表現,可以大致發現以下特點:其一,大中型企業利潤回暖較快,同比增速快于工業企業整體增速。2017年1-4月,大中型企業累計利潤同比增速為31.7%,比整體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出了7.3個百分點。同時,在工業企業總利潤的占比已經達到66%,基本上主導了工業企業的總利潤水平。其二,國有企業扭虧為盈,是企業利潤整體回暖的關鍵因素。2017年1-3月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長70.5%,遠遠高于其它類型企業(集體企業7.6%,股份制企業30.2%,外商企業24.3%,私營企業15.9%)。其三,上中游行業盈利回暖遠好于下游行業。2017年1-3月,上游行業利潤達1228億,去年同期虧損54億。中游行業利潤達到8040億,同比增長36%,其中黑色加工、有色加工、化纖等行業盈利改善最大。相比之下,下游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僅為2.9%。

  為什么大中型、上中游的國有企業利潤增長速度最快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政化去產能政策急速推進,導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這在煤炭、鋼鐵、化工和有色等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2015年底至今,煤炭和鋼鐵產品價格出現明顯回升,目前5500大卡的動力煤價格基本穩定在了600元左右,相比2015年底的價格增加了230元,增幅超過70%,螺紋鋼的價格在3500元上下波動,比2015年底的價格幾乎增加了一倍。2017年1-4月,煤炭開采與洗選業的累積利潤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100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的利潤同比增幅達141.5%,遠高于其他行業。

  反觀紡織、橡膠、食品等下游行業的利潤增長則較為溫和,市場需求整體偏弱。2017年1-4月,紡織、橡膠和食品加工業的累計利潤同比僅為5.3%、5.4%和8.4%,大大低于同期工業企業整體的累計利潤同比增速24.4%。如此看來,這次利潤回暖其實是利潤在不同行業間的再分配。更可擔憂的是,這可能導致下游行業的利潤受到進一步的侵蝕。如果上游行業是由于價格上漲而出現利潤回升的,那么,這一價格上漲因素很難完全傳導到下游行業。我們已經看到,PPI從2016年中快速回升,而CPI則始終按兵不動,于是,大部分價格上漲都轉化為下游行業的成本上漲。紡織、金屬制品、橡膠、食品等行業的生產成本(PPRIM)的增速快于產品價格(PPI)的增速,這其中的缺口部分就是因成本上升導致的利潤損失。

  恰恰是那些利潤增長速度最快的企業,投資意愿反而最弱。從歷史數據來看,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并不必然帶來投資的增長,二者在2016年以來出現了背離的趨勢:在盈利不斷回暖的情況下,實際投資的同比數據卻一路下滑。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企業盈利改善,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的投資,如果觀察除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之外的其它制造行業,確實能夠發現盈利和投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但是,上述這幾個行業的盈利卻對投資幾乎沒有影響。我們認為,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是,近期利潤增幅較快的行業在前期虧損幅度也較大,因此當企業盈利增加后,這些企業首先想做的是用利潤減少以前的虧損、減少債務負擔、盡快修復資產負債表,而非貿然地增加投資。這和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經濟衰退時期企業的行為表現異曲同工。

  退一步講,即使盈利增長較快的企業確實有意愿增加投資,在目前偏緊的信貸環境中也將受到極大的制約。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需要資金支持,而外部貸款是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從歷史經驗來看,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刺激了較為強勁的投資增長,但目前國內金融市場去杠杠正處于攻堅階段,短期內看不到貨幣政策重返寬松的跡象。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已經達到全球第一,2015年非金融企業債務占GDP的比例為131%,遠超過90%的國際警戒線。為了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國內金融監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強監管,央行的貨幣政策相對收緊。2017年第一季度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3%,為歷史數據第二低位。2017年初至今,各項利率明顯上升,表明央行有意引導利率上行。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和成本都隨之加大,因此,企業擴大投資這件事,既不為,亦不能也。

  假如企業投資增長乏力,那么,政府投資、消費或凈出口能否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呢?

  從政府投資來看,2016年基建投資增速較快。這一方面是因為2015年的基數較低。地方政府到期債務在2015年下半年集中爆發,同時債務置換進度不如預期,導致地方政府捉襟見肘。2016年地方財政有所緩解,基建投資才開始發力。其二是2015年簽約的PPP項目到了2016年集中落地,導致政府投資上揚。2017年的基礎設施投資能節節拔高嗎?很難。由于2016年基數較高,而PPP的優質項目已經大體告罄(前期落地項目中超過半數為優質項目,目前尚處于識別階段的項目中九成以上為非優質項目),再加上財政部出臺多份文件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和支出、銀監會也要求防控地方債務風險,很難設想2017年會出現基建投資的“大躍進”。

  從消費來看,從2011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呈現出平穩下降的趨勢。2016年受到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影響,汽車銷售同比增速高達15.9%,拉動了當年的消費增長,但優惠政策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汽車消費,2017年前四個月汽車累計銷售同比增速已經降為-1.4%。在居民收入沒有明顯改善、沒有出現新的消費熱點之前,預計消費只會保持增速平穩下滑的趨勢。

  從外需來看,外部需求回升的基礎并不穩定,凈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效應不大。盡管2017年第一季度進出口數據較好,但4月海關數據顯示進出口增速大幅度下滑,低于先前的市場預期。美國經濟增速已經接近潛在增速,特朗普的財政刺激政策前景并不明朗,歐洲和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外部需求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有限。

  綜上,我們認為,當前企業盈利的回暖不可持續,更不會因此帶來企業投資的快速增長。所謂的“空中加油”,即庫存周期(短周期)見頂下行之際,會遇上產能周期(中周期)見底回升,可能會遇到無油可加的窘迫局面。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并未出現根本的改變,下行壓力依然存在,2017年可能出現“前高后低”的格局。如果政府希望將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在6.5%的較高目標,那么,一種選擇就是在經濟下滑之后,再次啟動傳統的“強刺激”政策,通過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但這一“強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已經多次出現,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強烈,應慎用這種“興奮劑”。另一種選擇則是及時推出“強改革”:啟動國有企業改革;開放能夠切實改善民生、增加人民“獲得感”的服務業,如醫療、教育、養老、通訊等;以更為市場化的方式推進城市化和環境保護;實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等等等等。這些改革將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從根本上提振市場信心。沒有比2017年更為合適的改革時機了。觀眾已經入席,大幕緩緩拉開,全場肅穆莊嚴,只等節目開演。

  ( 作者: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院 何帆、朱鶴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何帆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海上絲路研究院執行院長;朱鶴為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助理。)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