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港迫切需要第三次轉型

2019-01-02
来源:香港商報

   淩昆

  日前香港中聯辦舉辦了學習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的會議,特別重談到了40年間的兩地關係發展形勢,在回顧過去展望將來中啟示良多,值得進一步探討。

  借鑑二次轉型的成功  

 

  會議認為,40年來香港與國家在飛躍前進中「同發展、共繁榮」,期間國家從未忘記香港所作貢獻,而香港也從中獲益良多,既實現了第二次經濟轉型,又在祖國助力下成功對抗了兩大金融風暴及SARS疫情。尤為重要者是期間「一國兩制」由提出構思到具體實踐的歷程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總之,這40年既是祖國也是香港的光輝歷程。

  40年來,香港發生的第二次經濟轉型、主權回歸和兩地加快融合等三件大事與內地改革開放息息相關或互動強烈。這裏先談經濟轉型。改革開放直接催生了轉型:香港工業北移與內地尤其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後廠」的互補雙贏合作,建造了世界級的出口生產基地,香港也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建成了國際金融、航運及商貿等多個中心。勞動生產率及利潤率的提升為香港帶來了空前繁榮,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台階。本以為工業北移會造成失業問題,實際上卻反見勞工短缺。因此這次轉型可謂十分成功。

  要更全面理解二次轉型的重要性,還須回顧一次轉型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初朝鮮半島戰爭爆發後,西方要封鎖中國,香港作為內地轉口港的功能一夜被廢,但卻因而走上了工業化之路,並成了遠東區的工業中心之一。由此創造的就業及財富形成了香港經濟發展及繁榮的基礎,到70年代民生已初見豐裕。但除此外同樣重要卻每被忽視的轉型成果是模式創新。50年代初,東亞經濟出現了以日本為首的「雁行」格局,其下發展較佳者有香港、韓國、台灣及新加坡等「四小龍」。最初韓、台、星等都採取了入口替代的工業化(import substitution)道路,但香港卻走上了出口導向(export orientation)路徑,並由此奠定了勞力密集加工出口模式,還成為承接歐美產業外移的重要目的地。由此,香港建立了電子等系列現代化工業,也促成了西方外判工序(outsourcing)業務的迅速發展。當年的香港轉型不單成功地實現工業化,還在全球化國際分工及產能重新布局上做過重要角色。

  三次轉型機不可失

  「加工出口」策略的成功令其他三小龍也在60年代起作出了策略轉向跟上香港。香港則因成功而帶來新問題:因成本上升而催生了產能外移:70年代時已有不少港商開始到韓國、印尼等地投資設廠,實行「加工出口」模式外移。在這基礎上可更深入了解本港第二次轉型的重大意義:一、工業北移乃更大規模及全面的「出口加工」模式轉移,效果也更具震撼性。二、香港工業外移乃必由之路,內地不開放也要走出去,但北移的效果最好效益最佳原因有:兩地鄰近及同文同種令管理容易,規模經濟更好,推動香港向高端服務轉型及成為國際中心最有力。三、工業北移後,香港角色由生產中心變為產業鏈管理中心,成了聯繫內地生產與國際市場的中介。

  自50年代起的兩次轉型,乃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及民生提升的關鍵所在,而二次轉型乃以一次的成果為基礎進行的,也是一次轉型帶來的紅利漸盡後的必然出路,否則繁榮難繼,更遑論增強。歷史經驗必須記取:經過40年後,二次轉型的紅利已用得差不多,產業老化而成本高昂,令香港迫切需要啟動第三次轉型。方向之一是深化優化產業鏈管理者功能,之二是建立基於創新創科的新興產業,並藉此協助改造現存支柱產業。早在80年代後期,筆者便與其他一些來港人士提議發展創科產業,以彌補工業北移後的經濟空洞化。現時由於技術革命及內地創科的迅猛發展,這方面的要求更為緊迫,內地由改革開放為二次轉型提供了黃金機遇,今天內地又再為香港第三次轉型適時提供助力:強化產業鏈管理可藉助「一帶一路」計劃,而創科產業發展則可通過大灣區建設借力內地的創新創科實力。

  當然,機不可失,香港必須努力把握。若不及時推第三次轉型,將後患無窮,故這應成為新一年工作的優先事項。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