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天團」來港引發太空熱 香港爭當國家航天人才搖籃

2021-06-28 10:46
來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航天科學家團隊來港開展講座活動,受到各界熱烈歡迎。在各種場合合影時,都能見到內地和香港科學家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正是兩地開展密切合作,香港高度融入國家發展,共鑄中國航天夢的真實寫照。事實上,在國家發展航天事業的過程中,香港長期積極參與其中。來港專家對香港的貢獻也給予高度評價,並對香港未來航天領域的發展抱以高度期望。未來,香港要依託國家大力支持其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政策,加快太空科研及成果轉化,積極培養和引進航天人才,繼續深度參與國家航天事業。

 深度參與  香港有條件繼續仰望星空

航天科技代表團訪港,深入港校開展講座活動。

 香港積極和深度參與國家航天事業並非一朝一夕。去年,由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參與研發的嫦娥五號「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參與了國家首個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有專家指出,香港高校雲集,學者眾多,這構成了香港科技界參與國家航天計劃的深厚基礎。因此,香港應該繼續擴大自身優勢,持續深度參與構建國家太空領導力,幫助書寫國家航天偉業的輝煌新篇章。

 首先,香港要更加注重航天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作為連接國內外,融匯中西方的橋樑,香港有豐富資源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培養和吸引專業人才的沃土。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光要重視大學中的高等教育,開展相關學科建設,優化課程及科研條件,更要注意,人才培養需從「娃娃抓起」,要積極開展航天知識普及,令青少年也意識到國家太空戰略的重要性,激發「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在吸引海內外人才方面,香港也應多出謀劃策,營造良好的對接和引進環境,以便匯聚全球智慧,幫祖國挖掘更多國際人才,也令香港成為他們參與中國航天大業的第一站。同時,港府及各大港校也可鼓勵及幫助已經在香港任教的科學家及研究人員,在符合相關條件及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參與到香港乃至中國的航天科研當中。

 此外,香港要依託國家大力支持其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政策,進一步鼓勵科研項目,打造良好氛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率及更好落地,從而支持本地科技界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隨着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完全有條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香港必須密切與祖國同行,搭上國家的快車。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要積極促進及組織本地人才前往內地學習和發展,並拓寬相關領域人才在本港及內地的就業渠道和途徑。為了實現這一點,要思索如何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及輔助政策,令香港成為為國家輸送人才的重要引擎。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祖國的偉大成就也激勵著香港的科研人員以及年輕人仰望星空、奮發向上的航天雄心。

 奮起直追  中國航天日新月異後來居上

   特首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歡迎航天科技代表團。

 探索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太空探索在健康、採礦和安全等領域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隨着地球氣候的惡化,未來人類還可能需要開拓太空領地來生存。中國在太空領域雖起步較晚,但卻成就巨大,令世界為之矚目。

 有外國航天領域專家指出,中國在太空領域已變得「極其令人信服」。中國在火星和月球探索上取得的成就令中國在全球各國中脫穎而出。此外,與現有的國際太空站相比,中國太空站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技術進步」,包括更有效的空間望遠鏡,其視野比美國的哈勃望遠鏡大300倍。中國還有更好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更快的對接,先進的水循環系統,以及更耐用的離子驅動器。

 專家希望能推動太空探索方面的更多合作,更強調中國技術上的成就已經越來越高。地球的居住環境在未來會湧現出更多嚴峻問題,因此要利用好中國的新太空站解決全球挑戰。

 和平探索  打造「航天命運共同體」

本港小學生結伴聆聽航天科學家有關北斗導航系統的演講,倍感興奮。羅璇 攝

 神舟十二號太空任務圓滿成功後,國內外都毫不吝嗇於對中國表達真摯的讚美,稱中國太空站取得重大進步,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成績令人信服,中國的太空探索計劃速度之快令人驚歎。

 秉承「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原則,中國取得驕人成就,令人肅然起敬,亦是眾望所歸。但令人遺憾的是,也有極少數西方媒體對中國太空探索表示擔憂,無端渲染中國威脅論。這種「酸葡萄」心理對中國致力於和平太空探索的事實視而不見,是極端不負責任、思維狹隘,且目光短淺的。部分西方國家必須摒棄「太空」冷戰思維,促進外太空的和平發展。

 實際上,在太空領域,中國從未看重所謂的太空競爭,而是從全人類的福祉出發,旨在令全球獲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此前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時代命題和偉大倡議。而中國也已經欣然表示,將對外國符合條件的太空人及實驗項目開放自己的太空站,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生動體現與深刻詮釋。

航天科學家團隊走進香港校園,受到熱烈追捧。羅璇 攝

 合作共贏  塑造太空發展領導力

 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帶領科研團隊研發「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支持國家首個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已經在太空領域展現出令人無比振奮和欣喜的領導力量。為了繼續塑造這種領導力,以便為人類做出更多貢獻,中國要在自力更生與合作共贏兩方面着力,繼續推進科研,並牽頭更多國際項目。自力更生是中國在航天領域不斷攀越高峰的命脈所在,而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關係則有助於集思廣益,取長補短。

 除了在中國太空站可以期待中外太空人同遊「天宮」,中俄計劃合建月球科研站也是備受關注的合作項目。俄羅斯繼承的前蘇聯太空科技,曾開創人類多項歷史。中俄專家攜手共進,定將取得重大突破,造福全球。而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中國還與歐洲航天局開展了遙感探測、軌道跟蹤等方面的合作。這些良好的合作都有助於中國及其合作夥伴迸發出全新的科研生命力。

 在與傳統的航天強國或組織強強聯手的同時,中國也應關注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是貧困國家的航天進展,並探索是否有適當的合作機會或予以援助。隨着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許多非洲國家也在逐漸孕育太空夢想。事實上,中國一直致力於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空間技術。2019年12月,埃塞俄比亞第一顆衛星ETRSS-1從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入軌,這將極大地幫助該國推演氣候變化對農林、水資源帶來的影響,並為正確應對氣候災害提供重要依據。

 除了硬實力發展與合作交流,中國還要注重相關軟實力及文化建設,比如依託孔子學院等進一步推廣漢語,讓外國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在人類太空事業中的重要作用,也令太空交流更加暢通無阻。有消息報道,為了更好地入駐中國太空站,外國太空人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學習中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航天中文班」將如火如荼。(記者 徐浩

[責任編輯:雨杉]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