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研究亞洲第一成績斐然 中大開創大腸癌無創診斷

2021-07-26 02:21
來源:香港商報

 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本港高校設立16 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密度高踞全國第一,是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力量。本周我們會走進這些實驗室,向大家揭開神秘面紗,首站來到中大。2006 年,在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祖堯倡導下,中大消化研究所應運而生,2013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而成立「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沈院士擔任主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于君任副主任,瞄準中國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消化道潰瘍出血、乙型肝炎、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消化病,致力提高診治水平。

 2018年,夥伴實驗室通過科技部評核並獲頒牌匾「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該實驗室)。2021年1月起,于君教授出任實驗室主任,團隊在胃腸和肝病領域的研究,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2021年全球最佳大學學科排名」列亞洲第一、全球排第十三。

 腸道微生態研究國際領先

 敢於創新,才有突破。沈院士和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大腸癌的發病狀況、早期篩查、分子機制和診斷標誌物等進行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多種大腸癌無創診斷標誌物,創建大腸癌無創診斷新平台,並且率先發現miRNA可早期診斷腸癌。對大腸癌的這些研究成果,為團隊贏得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2014年教育部優秀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

 該實驗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上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首次闡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相關肝癌的重要分子機制及治療靶點;發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的無創性診斷與監測標誌物;明確疾病自然史以及自然推展過程。研究成果獲頒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6年香港裘槎卓越科研獎、201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及201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胃癌研究方面,該實驗室研發出多種高靈敏度、強特異性的無創胃癌血漿甲基化DNA診斷標誌物。成果獲頒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該實驗室在腸道微生態和腫瘤研究方面位於國際研究的前沿。首次揭示大腸癌發展過程中腸道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態群落動態變化圖譜;首次揭示細菌促進腸癌的作用和機制;率先使用糞便微生物標誌物診斷大腸癌,並與相關生物公司簽署轉讓協議進行臨床轉化。

 實驗室成立8年成果豐碩

 實驗室主任于君教授介紹道,自2013年成立以來,該實驗室共獲各類榮譽獎項112項,團隊發表的高影響力(SCI)論文共554篇,平均每年79.1篇,迄今申請國內外專利25項,其中16項發明專利已獲授權,而腸癌(miR92A)和胃癌(RNF180)的轉化成果—檢測試劑盒分別於2018年和2020年獲國家食品藥品管理總局批准上市用於臨床檢測。

 該實驗室研究團隊既有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蛋白組學、腫瘤基因組學的基礎科研精英,也有消化內科、外科、病理學、放射科、腫瘤科、臨床藥理學等臨床研究專家,加上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的專才。隊伍中既有資深教授,也有年輕研究員、博士後和博士生,其中黃曦教授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俗稱「優青」)。于君希望此老中青結合的梯隊,不斷創造輝煌。

 于君教研成就備受稱譽

 領導這支69人跨學科研究團隊的于君,是兼擅胃、結腸和肝臟的癌症研究專家,屢獲醫學殊榮,包括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她是至今獲得美國消化學會腫瘤研究導師獎的唯一亞太地區學者和唯一女性。

 作為國際腫瘤微生態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于教授率先揭示大腸癌腸道微生態與消化道腫瘤的關係,證實其臨床應用價值。她更是唯一的華人學者獲選為「2019年全球腸道菌群研究十大人物」。

 展望未來,于君教授希望帶領團隊研發能有效預防及治療消化疾病的新策略,將實驗室的綜合實力實現從基礎研究轉化至臨床應用,對社會作出貢獻。(特約記者呂少群、記者莊海源)

 于君教授入選「2019 年全球腸道菌群研究十大人物」。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使用糞便微生物標誌物診斷大腸癌。

 (「港創科 創科港」由本報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合作推出)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