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商报专稿

引領世界 可持續發展的“黃山模式”

2016-09-21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吳敏報道:記者從近日召開的第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獲悉:作為中國山水的經典代表、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美麗中國”的品牌與名片,黃山於1985年入選“中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2014年入選IUCN全球保護地最佳管理綠色名錄……30多年來,黃山不斷探索,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形成獨有的黃山模式。

迎客松

  世界遺產保護創先河

  多年來,黃山風景區恪守《世界遺產公約》要求,嚴格執行《森林法》、《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工作方針和“保護當頭、發展為上、安全是天、和諧立山”的理念,科學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更好保護”的目標。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黃山對蓮花峰、天都峰、丹霞峰、獅子峰等熱點景觀區實行“封閉輪休”;推行“垃圾和洗滌下山、淨菜上山”,實行全山“汙水統管、達標排放”以及景區內遊客換乘;建立“森林健康首席專家”制度,對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策”,對迎客松、黑虎松配備專職護松人,建設了寬4公裏、長100公裏的防治松材線蟲生物隔離帶以及高山防火水網,景區內實行全山防火、全年防火、全員防火“三全防火”管理制度,截止2015年底,黃山風景區已經實現36年無森林火災。

  地質公園發展顯成效

  黃山自2004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以來,先後於2008年、2012年通過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發展中評估,今年8月接受了第三次發展評估,兩位評估專家松原典孝和阿雷西亞·阿莫菲尼表示,黃山地質公園在保護管理、資料收集、數據庫建設、遊客體驗、旅遊安全、森林防火、松材線蟲病防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為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提供了借鑒,而且還可以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推廣。主要成效是:

  一是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編織了專門的地質公園規劃,對地質遺跡實行分類、分級、分區保護,針對不同遺跡類型實施了相應的保護工程。通過廣泛的、涉及管理者、導遊、遊客的宣傳培訓,提高了民眾地質遺跡保護意識。

  二是地學研究逐步深入。與中國地質大學、安徽省地礦局332地質隊等地質科教機構建立了夥伴關系,開展了系列研究課題,舉辦了“黃山地質公園花崗岩研討會”,出版了《黃山花崗岩地貌景觀》等研究成果。

  三是科普體系逐漸完善。建設了地質博物館、地質解說牌、科普叢書、宣傳光盤、4D影片等科普載體;制定了科普計劃,與周邊社區學校共建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活動。

  四是地方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地質公園發展十年來,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增長了71.45%和242.37%。

  五是地質公園品牌價值得到彰顯。2013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地質公園”和全國“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

  六是國際合作得到加強。先後與希臘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廬山、五大連池等世界地質公園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在地質公園網絡內逐步實現高層互訪、互派人員掛職交流、網站和遊客中心互相宣傳等互動。2013年,還應邀派出專家參與了對歐洲地質公園的申報評估。

  目的地建設彰顯國際范

  黃山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UNWTO“可持續發展觀測區”、GSTC“可持續旅遊實驗區”建設;致力於“環境影響最小化、經濟產出最大化、社會影響最優化、遊覽體驗最佳化”的願景與實踐得到了IUCN總部網站宣傳推廣;PATA授予黃山首批“中國旅遊業社會責任最佳實踐獎”,也是目前惟一獲獎目的地。

  先後加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地質公園,加入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亞太旅遊協會(PATA);入選“全球可持續旅遊目的地實驗區”,躋身於UNWTO在全球范圍建設的首批3個“旅遊目的地可持續發展觀測區(點)工作站”;發起創立可持續目的地領導者全球聯盟(SDLN),參與起草《全球可持續旅遊目的地標准》和《全球酒店業與旅遊經營商可持續發展指南》,並授權發布中文版本。先後與瑞士少女峰、美國約瑟米蒂國家公園、希臘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等名錄遺產地以及新西蘭凱庫拉(WTTC社區發展貢獻獎的獲得者)締結了友好關系。

  未來,黃山風景區將大力弘揚“創新、開放、包容、擔當”的新時代黃山精神,著力打造名錄遺產地典范、旅遊目的地標杆。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