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地市简讯

厚重“許昌人”:璀璨奪目驚世人

2017-05-17
来源:河南日报

  發掘現場

  發現地將建考古遺址公園 博物館迎來1號頭骨復原模型

  厚重“許昌人”:璀璨奪目驚世人

  □許昌觀察記者董學彥王烜

  地理位置偏僻,靈井“許昌人”遺址卻像一塊文化“磁鐵”,吸引著來自美國和非洲的古人類研究專家,不遠萬里,漂洋過海,實地踏訪;面積不足500平方米,卻接連發掘出45件珍貴的人類頭骨碎片化石,成為1949年以來國內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最多的遺址;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田野,卻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排名榜首……

  5月12日,負責靈井“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許昌市移交“許昌人”1號頭骨復原模型,“許昌人”發現者李占揚被許昌市委、市政府授予“許昌市榮譽市民”稱號。未來,“許昌人”遺址將建設總面積達220萬平方米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

  在20世紀,元謀人、藍田人的發現讓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寫入了中小學歷史課本,成為中國人必備的常識。文化底蘊厚重的“許昌人”,將給歷史文化名城許昌增添什么樣的光彩?

  許昌人1號頭骨3D虛擬復原圖

  A

  特殊儀式——“許昌人”發現者成為許昌榮譽市民

  帶棱角的舊石器、粗大的鹿角和象腿骨,還有按古人類頭骨面貌復原的模型,靜靜地“躺”在許昌博物館的玻璃柜中,不到3個小時,引來數以千計的參觀者。這些從靈井“許昌人”遺址挖掘的化石,身上隱藏的秘密距今已有10多萬年。

  5月12日上午,一場特殊的儀式——“許昌人”1號頭骨復原模型移交暨授予李占揚“許昌市榮譽市民”稱號儀式在許昌博物館舉行。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向許昌市移交的“許昌人”1號頭骨復原前為若干斷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通過對“許昌人”1號頭骨化石的構造分析,采用電腦三維技術精制而成。

  許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許昌人”遺址保護利用,將靈井“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納入《許昌市2015—2030年城市總體規劃》,列為許昌市“十三五”重大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許昌市委書記武國定多次批示或實地調研,指出要站在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建設的高度,加強對“許昌人”遺址的保護工作。許昌市市長胡五岳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授予李占揚先生“許昌市榮譽市民”稱號,褒揚李占揚及其團隊為“許昌人”發現、研究、宣傳、保護作出的重大貢獻。

  “許昌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共同為這座城市的發展繁榮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李占揚先生是其中的優秀代表。”許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相鋒說:“授予李占揚先生‘許昌榮譽市民’稱號,凝結著他對許昌文物事業發展的心血和奉獻,更飽含著許昌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許昌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能夠成為這座城市的‘榮譽市民’,既是榮光,又是鞭策。”從許昌市副市長秦春梅手中接過“許昌市榮譽市民”證書,李占揚表示,這不僅是給予一個人的榮譽,更是許昌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許昌人”遺址考古團隊的厚愛。作為許昌的一員,他將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這個城市,投身“許昌人”遺址發掘、研究,在考古、科技等領域取得新的突破,為提升許昌知名度、美譽度貢獻綿薄之力。

  1號頭骨頂骨出土后團隊合影

  B

  水落“石”出——十余萬年前的“許昌人”露出真容

  從許昌市區出發,沿許禹快速通道西行15公里,便到了位于建安區靈井鎮的“許昌人”遺址。

  靈井“許昌人”遺址,過去是一方泉水經年不息噴涌的池塘。當地文化研究者趙明周說,靈井泉水口感甘純,且旱不涸、澇不溢,十分神奇。清《許州志》記載,“靈泉瑞溢”為“許州十景”之一。

  1965年,中國古人類學家周國興先生從村民挖井取出的泥土中發現了古生物化石、打制石器、細石器,自此,這一以泉水為中心,包括湖相、漫灘相(濕地)堆積物為背景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浮出水面”。但此后40年中,靈井泉水一直處于涌流狀態,原生地層全部被水域覆蓋。

  2005年4月,因附近煤礦透水,靈井等一批泉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露出原生地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將這一重要情況上報,請求對這處史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準。

  從那時起,以李占揚為領隊的考古發掘隊,連續12年在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其中有拼搏的艱辛與汗水,更有收獲的歡笑與自豪——

  2007年,在9號探方深5米處發現“許昌人”1號古人類頭骨,轟動全球考古界,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且排名居首;2014年4月,發現27塊新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被命名為“許昌人”2號;2015年5月,首次發現古人類肢骨化石,入選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之首……

  最重要、最關鍵的“許昌人”1號是如何發現的?

  回憶起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李占揚的眼神散發中著光芒。那是2007年12月17日,考古隊結束考古挖掘的最后一天,他正在寫年度總結,突然接到了9號探方技工曹秀梅的電話,這個年輕的女技工話語有些激動:“發現了一塊圓圓的骨頭,邊緣有骨縫,很像是人頭的頂部。”

  李占揚一下子站了起來,他短促而有力地回應:“停下來!全部停下來!看好現場,我馬上到!”

  看著從灰綠色的湖相沉淀物中發現的、尚未完全挖出的頭骨,李占揚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毫無疑問,那是古人類的頭骨化石!

  55歲的李占揚曾主持了震驚中外的南陽西峽恐龍蛋化石的發掘工作,他說,來許昌前自己有兩個心愿,一是能發現中國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疊加地層,二是能發現古人類化石,后一個愿望,對古人類學家來說,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12年的堅守,“許昌人”的發現,使他實現了古人類學家可遇不可求的夢想。

  截至目前,靈井“許昌人”遺址共發現了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包括老年、壯年和未成年各個階段,使這里成為1949年以來我國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最多的遺址。

  李占揚工作照

  C

  “石”破天驚——“許昌人”或為華北地區現代人祖先

  浩渺世界,人類究竟起源何處?“非洲起源說”、“多地起源說”是長期對峙的兩種觀點。

  今年3月3日,由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中美科學家研究團隊在“代表人類自然科學研究最高水平”的美國《科學》雜志發表論文《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通過對“許昌人”古人類頭骨化石的研究,得出了一項“石”破天驚的結論: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許昌人”代表著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直接祖先。

  他們認為,“許昌人”詳實的化石形態特征和可靠的地層年代數據,提供了人類形態變異及演化模式的關鍵證據,證明現代人類起源是復雜和多元的,不是由單個地區起源而后擴散、取代的。

  “‘許昌人’很可能是華北地區現代人的直接祖先。”研究團隊主要成員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認為,“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西方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的共同特征,很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的結果。

  李占揚說,東亞大陸曾經有一段極度寒冷時期,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被迫向氣候溫和的歐洲遷移,同那里的尼安德特人融合并進行基因交流。到了大約12.8萬年至7.4萬年,由于氣候轉暖,包括“許昌人”在內的東亞古人類又返回自己的家園。而且,這種因氣候波動而進行的遷移可能有過多次。中科院院士、著名古人類專家吳新智認為:“‘許昌人’的研究發現,成為支持現代人‘多地起源說’的新證據。”

  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埃里克·特林庫斯教授評價:“‘許昌人’的研究成果將極大改變學術界對世界現代人類起源的認識。”

  D

  發展藍圖——明年開建“國”字號考古遺址公園

  從長葛石固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到禹州瓦店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的文化遺址,許昌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異常厚重,特別是“許昌人”的橫空出世,使許昌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更古老,許昌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內涵更豐富。

  如今的“許昌人”已經成為許昌市一張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名片,靈井“許昌人”遺址成為我國重要的古人類文化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每一次“許昌人”考古遺址的重大發現,都會引發海內外媒體的強烈關注,大大提升許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價值越大,保護的責任也越大。由許昌市文化部門牽頭,在遺址邊緣設置木柵欄,對遺址進行隔離保護,并實行專人專責保護,防止盜挖遺址和破壞文化現象的發生。當地黨委、政府對靈井鎮的發展建設規劃進行調整和優化,與靈井遺址保護規劃相適應,對遺址周邊的住房建設進行嚴格控制,為遺址保護展示預留發展空間。

  5月12日,在“許昌人”1號頭骨復原模型移交暨授予李占揚“許昌市榮譽市民”稱號儀式上,許昌市公布了極富遠見的靈井“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路線圖”:2017年,按照高質量、高起點、高水平的要求,做好靈井“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編制、項目立項和經費申報等工作;2018年,開工建設靈井“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力爭用5年時間將之打造成為世界古人類研究交流的重要基地,為許昌市增添新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文物保護展示區。

  未來,一個集保護、研究和展示許昌古人類活動的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將屹立在中原大地,成為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符號,散發出綿綿不息的華夏文化之光。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