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商报专稿

全国人大代表刘海玲:立足特色 规划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

2018-03-07
来源:香港商报网

全国人大代表刘海玲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付彦华、实习记者张晓磊报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了乡村新时代的代名词。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镇周三村吉犇牧场创办人刘海玲对建设美丽乡村这一热点问题颇有感触、深有感悟,刘海玲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提出了更加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乡村要“生态宜居”的总要求。

  抓住“钱”、“人”两大关键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富裕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也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刘海玲表示,统筹规划90个行政村建设布局,制定了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抓住“钱”、“人”两个关键,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重点统筹涉农资金,配以财政资金,打捆投向示范村,带动乡村两级和村民个体投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牢牢抓住乡、村书记这两支队伍。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按照“面上干净、点上美丽”、“一村一面、各具特色”的原则,重点推进住房、道路、院墙、排水、广场、村部、绿化、亮化等八大项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全县,着眼各村,重点发展奶牛、水稻、旅游三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强村富民、支撑建设。以乡风文明为重点,规范村民行为,打造文明乡风。富裕县把美丽乡村的建设方向聚焦到村民得实惠和集体增实力上,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发现“四缺少”问题

  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刘海玲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缺少人才支撑。随着农村外流人员数量剧增,村党组织书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尤为突出,带领集体增收、带领农民致富、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头雁”效应难以形成。

  二是缺少管护经费。由于乡村两级财力紧张,特别是对村一级,大多数村都是空壳村、负债村,即使借助外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难免由于“囊中羞涩”而减弱管护力度。

  三是缺少农民参与。实际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是政府在建,农民在看。

  四是缺少特色活力。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像“摊大饼”一样,没能体现乡村特有的风貌,没有生机和活力。

  以人民为核心 坚持规划引领建设 打造特色乡村

  刘海玲建议,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坚持规划引领建设,以“生态宜居”为建设总目标,以城乡总体规划为龙头,在时间节点上,坚持远近结合的工作思路,设计好当年建设内容,以及未来3-5年内要打造的方向,保证既有短期任务、又有长期目标;在功能分区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区域特色,对整村进行合理分区,划分出生活区、生产区、产业区等,保证有序建设、科学布局,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其次选好农村带头人,配齐配强村级班子队伍,可探索采取“多年执政”等方式,保证美丽乡村建设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一抓到底、直至见效。

  三是加强对管护的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旅游产业、文化发展、现代农业等工作通盘考虑,投入大量资金和倾斜政策,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村内各项工作同步推进、一体发展。

  四是努力彰显不同特色。要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深入挖掘特色优势,合理定位村庄主体特色,做足特色文章,确保把每个乡村打造成生产殷实、生活舒服、生态优美的特色乡村。

  五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设计、资金筹措等方面调动更多的农民以利民惠民的形式参与进来,运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共同生活的家园;在长期的管护过程中,鼓励好人好事等向上向善的行动,让农民自觉管护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一方水土。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